泉州数字地名从一到万 唱首地名谣听段泉南旧事(图)

泉州晚报

“一峰书、二郎巷、三圣宫……万厝埕,这从一到万的地名,大家认识几个?”近日,网友“刺桐之泪”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网友热议。

或许从幼时起,我们就经常听长辈们念起这首地名谣。或许我们在走街串巷时,拐过某个转角,就与这首歌谣里的地名不期而遇。

泉州学研究所专家林少川说,地名谣在长久的历史变迁中口口相传,保留至今,是城市记忆的延续,也是城市文脉的传承。

记者了解到,1992年出版的《泉州歌诀图典》中收录了这首数字泉州地名谣,书中对每一个地名做了注释。

“泉州街巷地名本身就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口口相传的地名谣也展现了独特的泉州文化。”林少川说,地名谣最早出自文人,一开始只有一到十,后逐渐增加至千、百、万。但它具体产生的年代无法考究,流传的版本也略有不同。比如“三圣宫”也有说“三千坛”,“四脚亭”有人也说是“四堡宫”,“八尺岭”也有说是“八卦沟”,这可能是根据人们所熟知的不同地名而延伸出的不同说法。

百源川池

百源川池 (网图)

趣说数字地名

一峰书

位于北门街东北侧,明代泉州人为纪念谪官来泉讲学的江西人罗伦(号一峰)建“一峰书院”,附近地区称“一峰书”。

二郎巷

位于东街东段北侧,巷内有一座二郎庙,侍奉一仙二郎神。据说在明朝末,因泉州在晋江下游,经常淹大水。于是当时的县令将兴修水利的灌口二郎神迎来泉州,并建二郎庙,希望泉州百姓不再遭受水患,因此称二郎巷。

昨日记者走访二郎巷,发现二郎庙并不在二郎巷,而是位于崇福路东城宾馆停车场旁的二郎后街37号,庙门上写着“二郎古地”。走进去后,却发现大殿上挂着“同庆庵”的寺名。据介绍,民国初年拆旧东门城时,众人推举热心公益的乡贤余文烈牵头,利用拆城门的旧杉料加上捐款建二郎庙。没想到余伯把二郎庙建在巷内同庆庵的前面,变作前头是二郎神,后面是观音佛祖。

三圣宫

位于涂门街南侧羊公巷内。原奉祀衡文帝君(即关帝)、文昌帝君、梓潼帝君三神像,故名。只是三圣宫现已不存在了。

四脚亭

位于后渚港入仁风门(即东门)古道上后亭村与洋店村之间,故以此为地名。民间传说古代有两个人在一起喝酒,一个重酒不重菜,一个重菜不重酒,重酒之人看到酒桌上的菜大半被重菜之人吃光了,说道:“今年菜公洲的大豆收成很好,大杈又密荚(讽刺大把地夹菜)。”重菜之人听后反唇相讥:“四脚亭里坐着几个人在做什么(几个人在石亭里顾墓守鬼,其意是讽刺会喝酒的人是酒鬼)。”

五塔巷

位于离开元寺对面不远的西街西段,是一条具有1500年历史的古巷。古代在该巷头有五个地穴,上面分别盖着五个石塔,故名。

传说,初唐,五塔巷的作坊需要大量用水,可一连开了五口井都没水。据说因为这五口干井通向阴间,常有小鬼到民间来捉人,为此常出事。有一高僧提出必须在每一口干井口上面建造一座石塔,把井口封住才可避祸。然而,石塔一直未雕成运来,每个井口都只盖上一块石头。

到了南宋末年,泉州掌管海外贸易的波斯籍大商人蒲寿庚投降蒙古兵,紧闭城门,捕杀南宋宗子3000余人,他们来不及反抗,就把兵器扔入五口干井中,再将石盖盖上。元朝初年,起义军将井内兵器取上来后发现均已腐锈不能用。后来起义军被元兵镇压,蒲寿庚就下令在五口干井上造五座石塔。

昨日记者来到五塔巷,询问多人也没看到传说中的五塔,居民表示五座塔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已搬离,而那五个地穴也已荒废不见踪影。

六井孔

现位于市区北门街“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为北宋年间古井,井盘有六个汲水孔,故名。传说六井孔井壁有一洞,藏有一尊弥勒佛。井边原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经幢,上世纪90年代迁往承天寺。六井孔水长年不干,在历代发生旱灾或瘟疫时,此井水即成为泉州百姓的救命水。

七里庵

位于清源山烟墩山东侧,该地距州城(今泉州市区)七里,故名。据传,旧时泉州的儒生赶考必经此地,因此古代泉州人送考生不是“十里长亭闻鼓角”,而是送到“七里庵”止步。七里庵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对石刻名联“德性能明当前即荡平世路 济人以道此地为方便法门”,据说是弘一法师的墨宝。

八尺岭

位于新门外南安大霞美与溪美之间的福泉山。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阳春三月之际,有位书生骑马来到八尺岭下,因山峦重叠,一时方向难辨。刚好路旁田里有位农夫,书生坐在马上用鞭子指着农夫高声问道:“喂,田趖,田趖,要过八尺岭从倒落(哪里)?”农夫为了教训无礼的书生,随手指另一条路说:“从那走。”结果,书生绕了半天也没走出去。书生自知有失,便转回头下马,拱手礼貌地问:“老叔公,老叔公,我要过‘八尺岭’应该从哪条路才走得通?”农夫这才站起来说:“知错必改圣人也!早这么称呼,不用是说‘八尺’,就是‘一丈’也过了。”于是便把书生引上正路。

九史巷

位于涂门街后城北向。相传古代该巷住着一位讲究文史的学者,人称其居住地为“究史巷”,因泉州文言文“究”与“九”谐音,而泉州方言读“九”与“狗”同音,后讹为“狗屎巷”,今定名为“讲史巷”。

十字街

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宋时期,泉州的街道已经有顶、中、下三个十字街,当时泉州市区的南街、北街(即今中山路的南北段)与东街、西街交界处称为“顶十字街”,与新门街、涂门街交界处称为“中十字街”,与天后宫路、土地后路交界处称为“下十字街”。而十字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十字路口。

百源川

位于今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以西。泉州古代的罗城、子城等城壕,经长期汇流而成排水系统,纵横交错,亦称为“八卦沟”。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门外,取“百川溯源”之意。

千手岩

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景区内。大殿供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书法家米芾手迹。千手岩后有弘一法师舍利塔,舍利塔旁悬岩上刻有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欢交集”四字。塔内石壁上有阴雕法师全像,系名画家丰子恺所绘。

万厝埕

位于东街第三巷。原为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