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通稿 泉州“草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新华网

新华社播发通稿

泉州:“草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新华社福州7月24日电 厂房外是夏日炎炎,车间里是热火朝天。一年过半,记者走访福建泉州多处制造业基地发现,一批“草根”企业已经开始了新一代产业信息革新,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越走越快,打了一场华丽的“翻身仗”。

新华社播发通稿 泉州“草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企业不怕小 “草根”敢创新

走进嘉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巨大的数字化控制屏幕实时连接着厂区内外超过800台3C数控加工中心。一墙之隔,各种无人控制的数控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在不同生产线上,华为、OPPO和苹果等知名品牌的手机零件正源源不断传送出来。

“以前这些都是各家小厂零散的设备,如今多家厂房通过数据系统集成在一起,共享数据和技术,每条生产线效率至少提高15%。”嘉华智能科技公司总经理李敏之介绍,泉州当地40余家投资商联合“众创”了嘉华公司,将各家技术和加工设备并联,“化零为整”迅速实现了数字化升级。

来自泉州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到2832亿元,连续3个月保持7.6%的累计增速,全市规上高技术产值增长16.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长20.8%,全市工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

“龙头”转型 “四两拨千斤”

作为国内纺织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福建海天轻纺集团“时尚梦工厂”示范车间则诠释着“草根”到“高大上”的重要转型。工作人员轻触手机屏幕,输入客户的身高、体重和搭配偏好,便轻松地在生产线上定制出符合需求的衬衫。

海天轻纺集团董事长助理张树升介绍说,公司借助德国SEDO公司、美国甲骨文公司、中科院软件所等国内外顶尖技术平台的支持,全程连接着全国上千家客户门店数据系统,可以实时指挥挑战着数十公里外厂区的生产计划。

“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更多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市场红利,在新的阶段,本土企业必然从‘野蛮生长’转向现代化生产。”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李世其介绍,如今的泉州新一轮的产业革新正在到来。

智能制造 成就地方新样本

早在2013年11月,泉州便在福建省率先启动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同年,中国工程院以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于2015年编制了《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

泉州市科技局介绍,过去2年内,泉州直接带动产业科研投入10亿多元,全市研发投入增长30%。仅“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便带动1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改造,成为助推本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

上个月下旬,全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现场工作会议在泉州举行。

“泉州作为试点地区的典型意义,在于它集聚了大量关系民生的消费品产业。”全国“数控一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邵新宇说,如今泉州在数控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方向日渐清晰,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全国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责任编辑: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