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泉州监狱服刑人员学习非物质物化遗产技艺——掌中木偶。 王鲁闽 摄
图为泉州监狱服刑人员学习舞龙。 王鲁闽 摄
今日泉州网7月22日讯(廖静 陈健)又到了一周学习妆糕人、舞狮、木偶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的时候了。
泉州监狱服刑人员阿龙(化名)显得特别期待。不到20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关公”妆糕人就在他手里成型了,“它能让我安静下来,静下心想很多问题,也算是心灵上的救赎。”
视频来源:今日泉州网
对于学习妆糕人这样一项非遗技艺,阿龙认为更多是精神上的帮助。
自2008年开始,一项项非遗传承在泉州监狱悄然进行着。2015年,福建省文化厅和福建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在全省服刑人员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的通知。如今,舞狮、妆糕人、木偶等十余个项目正在泉州监狱服刑人员中传承着。据初步统计,该监区达到一半的人在学习各项技艺。
“他们学得很认真,上手很快。”教妆糕人的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明铁告诉中新网记者,教授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相对(监狱)外面的人,他们学习的时候更专心,部分人员还表示可能以后会以此为生。”
学习妆糕人,于已经服刑5年的阿龙而言,也是一次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认识泉州本土文化的好机会。
谈及学习的过程,阿龙迅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三个月前开始学的,请来的老师都是非遗的传承人,技艺高超,而且他们教我们的时候很认真。大家学习很投入,上手也快。”课程已经上了17周,如今一大半的“学员”已经到了中上水平。
“我以后也会继续学。”还有一年刑满的阿龙同时也学了雕塑、电工等其他技艺,他对于这些学习机会倍感珍惜。
泉州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蔡国勇说,服刑人员学习非遗技艺,有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创意传承。“如果他们能够从这些技艺中获得以后谋生的手段,就是最大的效果了。”
正在做“八仙过海”中曹国舅妆糕人的小蔡(化名)长得很憨厚,他学习的目也很简单。“监狱里的生活比较枯燥,有事干可以让自己过得更踏实。”
“我学会了安静、专心做一件事,同时要善始善终。”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要七八年才能出狱的小蔡也表示,学习之后也开始有感悟,“以前在(监狱)外面的时候比较好吃懒做,而学会了这些技艺,以后就业可能用得上。”
而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这一群人中,有一个队伍显得尤其醒目,那就是舞狮队。教授舞狮的师傅小曾(化名)也是一名服刑人员。他告诉记者,他来自晋江内坑,之前就已经会舞狮了,进了监狱之后,向管教申请,从2012年开始向其他狱友教授舞狮技艺。
于是,一支铁窗中的舞狮队也在监狱中传承4年了。包括已经服刑期满的人在内,29岁的小曾已经先后教过快30名学员了。他之前被判为无期徒刑,如今减刑为18年。“冬天每天都学,夏天每周选一个下午或者晚上来练,教好更多狱友对我也是一种荣誉。”(完)
(应受访者要求服刑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