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的标志和象征——东西塔近日将启动修缮!
“站起来是东西塔,躺下去是洛阳桥。”融进泉州血脉里的东西塔,历经千年风雨,经历过改建、重建和数次修缮,上一次修缮还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时隔60余年再次启动修缮,为什么?“在对塔身的体检中发现,东西塔上半部分的四、五层,漏雨渗水特别突出,造成石质构件表面病害严重,已到非抢修不可的地步。”
昨天,记者获悉,这次修缮受泉州开元寺的委托,泉州大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承担了东西塔防渗漏保护工程的现状勘测和修缮设计方案的制定。具体的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并将在近日正式开启修缮工作。
根据要求,整体修缮工作将于明年7月底前完成。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全、最新的东西塔体检报告。”本次东西塔修缮主负责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说,2006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至少为东西塔做了四次较为全面的勘察研究,一一把脉塔身内外。
镇国塔,俗称东塔。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
由文偁禅师于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为五层木结构佛塔。除塔刹部分外,采用泉州地区所产花岗岩建造,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形式。
塔地下部分为地基基础,应有地宫。地面以上为宽大须弥座式台座,主体结构为塔心柱式,分为外壁、塔内回廊、塔心柱和平坐四部分。
塔身上共有80个浮雕金刚武士、高僧、罗汉尊者、菩萨和佛等佛教人物。
修缮史:
宋天禧时(1017-1021年),改建成十三级;
绍兴乙亥(1155年),火灾,塔烧毁;
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
宝庆丁亥(1227年),遭灾,改建为七级砖塔;
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结构;
洪武甲申(1394年),塔顶的塔刹倒塌损坏;
丁丑(1397年),永安和尚募得资金重新修建;
万历甲申(1604年),闽南发生大地震,塔多处损坏;
万历丙午(1606年),修缮;
民国时期,维修,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
20世纪50年代,用水泥砂浆封堵镇国塔砌缝。
仁寿塔,俗称西塔。占地面积293.22平方米,高45.10米。
位于开元寺大殿西侧,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也为五层木塔,初号无量寿塔,形制与镇国塔相近。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各式花卉纹样,与《营造法式》所记录的图案接近,塔身则雕有80个竺法兰、梁武帝、唐三藏、孙行者佛教护法人物。
镇国塔始建年代比仁寿塔早40多年,但南宋以后几次重建两塔基本保持同步。现所见两座石塔的建造时间均持续十年,但仁寿塔比镇国塔早建10年。
修缮史:
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诏赐名“仁寿塔”;
绍兴乙亥(1155年),火灾,塔烧毁;
淳熙间(1171-1189年),重建;不久又损毁,改建为砖塔;
绍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结构,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
洪武辛巳(1401年),塔心损坏,重修;
万历戊子(1588年),塔刹部分构件坠地摔坏,后修复;
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刹有损坏;
壬子(1612年),修复;
民国时期,维修,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
20世纪50年代,使用水泥砂浆封堵仁寿塔砌缝。
【东西塔体检报告】
内部
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全截面断裂
塔体塔芯柱和外套桶之间的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的全截面断裂,通梁的联系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的问题,这是影响本体建筑的最主要病害;檐下和券门上部的石枋剪切断裂;塔外壁存在齿缝剪切破坏;部分石构件残损或缺失等结构性问题。
不过,在多次勘探后考证分析,东西塔地基基础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沉降变形,结构总体安全,花岗岩石块砌筑缝隙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塔体各种构件的断裂现象,应该是泉州历史上的多次地震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