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古城,兴我文化,泉州市政协组织开展建言献策——
《浓浓乡愁铸就的今生传奇——追忆老市长王今生》刊发后,王老对泉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不遗余力,触动了许多人热爱家乡的情怀,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记者了解到,就在十一届市政协第三十次常委会上,多位民主党派、工商联、市政协活动组的代表及文化界政协委员围绕助推古城文化复兴积极建言献策,共话古城未来。
文创产业 “古城文化+” 撑起广阔蓝天
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古城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
泉州市工商联提出,大力推动“古城文化+”。相关部门结合泉州实际,从坚持市场主导、降低审批门槛、奖励业态创新、搭建服务平台、改进人才机制等多个方面,为融合发展撑起更广阔的蓝天。大力推进“古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围绕文商旅游一体化建设。推进“古城文化+金融”“古城文化+网络”“古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融合,不断提升历史文化的挖掘度、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增加古城文化价值。
台盟泉州市委建议,建立泉州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西街古城复兴文创产业项目,鼓励改造西街古城文创产业的众筹、众包、众扶模式,建立西街“互联网+”文创园和孵化器,以“互联网+”保护传统文化,吸引和引进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西街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 整体开发打造“古城民俗乐”
古城中畅游,触摸历史,极具吸引力。
致公党泉州市委认为,可开发古城文化旅游,呼应背包游、自助游、自驾游、休闲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以“历史为脉、文化为核、古城为景、旅游为桥”,把古城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整体景观进行打造,推出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体验游等旅游板块,打响“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旅游品牌,打造“古城民俗乐”。
民盟泉州市委建议,将“南国古驿流彩,人文宗教蕴藉——中国泉州·古城”设定为古城文化旅游的宣传口号,并以此概念设计具有较强区域形象辨识度的视觉符号,例如设计古城文化旅游统一的LOGO,优选泉州古城形象代言人。
历史名人 研究宣传形成人文品牌
挖掘古城的历史名人特质内涵,让他们重新“活”起来,形成泉州的文化品牌。
对此,民进泉州市委建议,把泉州府文庙打造成国家级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中心。增设朱子文化遗存陈列馆和朱熹铜塑,把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展示出来;筹备成立泉州朱子文化研究会(研究所)与泉州市孔子学会;在府文庙广场边的蔡清祠里,增加朱子文化研究著述陈列室,使其成为朱子文化研究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
市政协文化艺术组提议,将李贽研究与宣传纳入泉州市“十三五”文化建设发展规划,让李贽成为文都泉州的文化名片。可以规划建设李贽纪念馆和李贽书院,在市区西湖内建设较高规格的李贽书院,与西湖公园的李贽雕像、李贽纪念牌坊连成一体,更好地传播李贽思想文化。
泉州“非遗” 结合动漫尽展独特魅力
农工党泉州市委表示,动漫有巨大的创意空间,能帮助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独特魅力,是“非遗”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传播者。
泉州“非遗”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俗等10个类别。目前,我市已具备运用动漫技术进行“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基础,可以针对各自的特点,采用动画与写实视频、互动软件结合的形式,建立“非遗”数据库,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年轻群体。
民进泉州市委则认为,应注意保护和传承民俗风情文化这类文化瑰宝,建议规划建设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一条街等文化街区,全力打造融保护传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实体;设立民俗风情馆,展出民俗实物,包括农事、婚嫁、纺织、文娱、教读等;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古大厝、民居发展家庭式旅馆、茶馆、休闲书吧、小型南音南戏艺馆等,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