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企转型路:多方式培育竞争优势迈进中高端

福建日报

新常态下福建民企转型路:多方式培育竞争优势迈进中高端

去年,福建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3%,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8.1%、50.9%、41%,第二产业占比大,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制造业挑大梁。但是,在市场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资源与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刚性上涨的新常态下,我省制造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面对新常态,我省民企该如何转型?记者在采访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制造业民企在压力面前都坚守主业、做实主业,一面深度承压,一面积极转型,通过机器换工、改革创新、人才推动等方式助推产业和技术变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培育竞争优势,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机器换工”促传统产业升级

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数控化生产线改造,正在福建各地展开,相关数控装备应用企业,普遍减少用工20%-30%,国产装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30%-50%。

福建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多万双鞋子,产值10多亿元,公司通过科技力量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将核心资源聚焦于推动智慧生产。针车环节是用工最多的地方,去年该环节用工量的20%实现“机器换工”,换工700-800人。

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发全球首条从鲜叶到产品的一条龙乌龙茶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线机械化程度达90%,生产成本降低30%,可实现年产乌龙茶3000吨,并满足智能化、清洁化、规范化加工需求。

明一(福建)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智慧型工厂,引入智能机械手等智能制造设备,建成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生产信息实时自动采集系统、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生产效率提高28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75%,单位能耗降低50%,被认定为福建省智能制造样板工厂。

依托创新驱动供给侧发力

“机器换工”降低成本的同时,如何拓宽销路、减少库存?我省不少民企不断强化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保持同行业领先优势,在国内制造业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实现供给侧发力,成为行业的创新者和领跑者。

福建省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是我省数控产业的先驱,产品解决方案覆盖航天、汽车、造船等多个行业。2014年下半年,比亚迪一次性从嘉泰购入500台(套)五轴数控机床,去年,嘉泰数控的销售额更是逆势增长20%。

泉州市汉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紧密跟踪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去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全伺服无轴传动高速婴儿尿裤生产线”被恒安集团看中,该设备整机采用全伺服控制系统,每分钟可生产800片纸尿裤,成品率也提升至98%以上。

福建华峰集团是一家为运动鞋提供面料的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年均保持60%增长,占主营收入比重高达8%。去年,华峰新开发出类似3D打印的设备,一块面料上所有颜色、所有功能只需一次打印。而今,企业产品订单已排到2017年之后,部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订单已排到2020年。

储备人才抢占技术制高点

智能制造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我省民企不断加强人才储备,留住先进技术,涵养发展后劲。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公司拥有1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位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海归博士20多人,全职博士110多人,硕士900多人,高级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系统制造、人才管理等各个领域,每年研发经费高达6亿-7亿元,公司设备国产化率86%、材料国产化率88%。

福建省威诺数控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机床行业资深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初步构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企业人才队伍,企业拥有国家专利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6项,多项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

[责任编辑: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