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制锣师黄成余的故事 敲敲打打36年练一锤定音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6月30日讯 “千百次锤打铜锣,成败全在最后一锤。千锤百炼要力气,一锤定音靠智慧。制锣,也因此被戏称为‘一锤子买卖’。”

锣面用木锤刷锤,去掉表面杂质便浸入一旁的冷却池中

锣面用木锤刷锤,去掉表面杂质便浸入一旁的冷却池中

一面铜锣的好坏,取决于锣心的最后一锤,也就是定音。定音很难学,黄成余摸索了十多年,才慢慢找到一些门道,然而似乎又说不出个具体,磨炼和经验能帮助他精准找到定音的位置和手感。他的做法是,从铜坯的边缘一圈一圈向锣心轻敲调音,往圆心调高音,往边沿调低音。每一锤的轻重间隔要恰到好处,定音没定好,敲出来的声音会分叉、嘶哑,甚至几乎不发声,也几乎无法补救。

锣心的最后一锤:黄成余低下脑门倾听,决定这是好锣还是废锣

锣心的最后一锤:黄成余低下脑门倾听,决定这是好锣还是废锣

锣,也叫铜响器。铜响器中,泉州“十音铜锣”因配合南音“下四管”,其声铿锵、其韵柔和,而流传于世。目前,仍保持传统手工打造铜锣技艺的,仅剩洛江罗溪镇双溪村铜寮的黄成余和其叔父两家。

铜饼反复锤打煅烧,直至厚度适可

铜饼反复锤打煅烧,直至厚度适可

将铜﹑锡按比例混合,高温熔化成1100℃铜水,铸成响铜铜饼,经反复锤打变薄、回炉烧红,再反复捶打、泡水冷却、锤打煅平后,铜锣雏形尽显,等待着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千锤百炼要力气,一锤定音靠智慧”,黄成余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