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小酷
在泉州,有一座专为一艘古船而建的陈列馆。
这艘曾经遥望着开元寺东西双塔,一次次从远航中归来的大船,在海水中浸泡了七个世纪后,如今静静地“停泊”在双塔脚下。听不到涛声,望不见大海,我看见它的时候,几乎要屏住了呼吸。
泉州宋代古船出土现场
这是一艘沉没的残船,出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泉州后渚港。专家考证它是十三世纪南宋时期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沉没时间应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左右。当时它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和各种贸易货品从东南亚返航,归来时不知何故,沉没在了家门口。
眼前这艘修复后身长34米,宽11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的古船,此刻盛满了人们关于大海的追忆。想象着七百多年前它曾一次次扬帆远航,连接四海,一段海上历史的辉煌帆影,流曳着晴空万里的波光,在记忆深处闪烁。
泉州鼎盛了四百年。从唐代开始崭露头角,及至宋元鼎盛,到元代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彼时,泉州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四百年带给泉州的是“涨海声中万国商”“梯航万国、舶商云集”“车马辐辏、货物山积”的繁华记忆。四通八达的海上航线,东西方空前繁荣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领先于世界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这一切让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城市之一。中世纪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说: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今天来泉州旅行的游客,几乎无一不沉醉于对宋元时代泉州的探寻与感怀里,气宇恢弘的开元寺、巍然矗立的东西塔,跨海长虹般的洛阳桥、安平桥,古城南隅的天后宫、聚宝街和市舶司、“来远驿”“行香碑”……帆影与浪花,云天与海港,那是一个拥抱海洋、拥抱世界的泉州。泉州的波浪里,是航海者欢乐雀跃的心。
泉州宋代古船出土现场
然而,历史的浪潮,也带来了另一个帆影。
一百多年后,江苏太仓刘家湾,有一艘巨船也永远地停泊了。1433年,郑和在南印度古里国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的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刘家湾,那收起的巨帆从此再也没有扬起。皇帝诏令:“下西洋诸蕃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蕃海船悉令停止”……至此,二十八年间,郑和七次浩大的远航画上了句号。
1405年底,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船队,自福建五虎门放洋,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远航壮举。船队首航南中国海、印度洋,在这广阔的海域里,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开,千帆竞发,蔚蓝色的壮阔海面上,郑和的船队构筑了东方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此时的印度洋,是世界交通与贸易的中心。中国商人、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东南亚商人,不久后,还有欧洲商人,都乘季风航行到泉州。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的棉织品,阿拉伯的奢侈品,东南亚的香料,都在这里交易。
泉州保留着许多郑和到访的遗迹,比如圣墓行香碑。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这位伊斯兰教徒曾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祈求真主赐福庇佑,且立碑为记。碑文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这块当时泉州镇抚蒲和日为郑和朝圣行香所立的碑刻,至今犹存于圣墓回廊间。
郑和下西洋所选招募的两万多船工和水手中,有不少是漳泉人。郑和船队的许多船只是泉州制造的,许多货物也是在泉州装船的。“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郑和远洋前两百年,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造船、贸易规模,已超过阿拉伯世界,中国海商是印度洋上贸易的主导力量。1343年,伊本·白图泰在古里候船来中国,发现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往来的都是中国船。大船舒适豪华,可载一千位乘客,六百名水手,四百名士兵。而据李约瑟博士估计,郑和庞大的船队频繁下洋,1420年间明朝皇家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三千八百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