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齐聚福建农林大学 探析菌草“生态梦”实现途径

新华网

今年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菌草技术发明30周年。为解决“菌粮矛盾”、保护生态环境而生,且已帮助海内外不少地方和人们脱了贫的这棵“金草”,“而立”之后能否有更大成就?如何实现其治理黄河的宏愿?

18日下午,一场名为“‘菌草治理修复生态脆弱地区研究与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咨询会暨黄河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的活动在福建农林大学举行。5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听取了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关于黄河流域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共同探析菌草“生态梦”的实现途径。

菌草技术发明于1986年,三十年来,菌草科学研究与应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建立起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黄河流域菌草生态治理的研究与应用始于1997年。 近二十年来,先后在青海、山东等黄河沿岸各省,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等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在不同生态脆 弱地区种植的菌草,并开发出相应的菌草治理与菌草产业发展的适用技术。同时,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建立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为黄河流域菌 草生态治理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专家认为,菌草生态治理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开展生态脆弱区治理修复关键技术、科学治理模式研究与综合技术示范,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同时,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团队,依托原创性的菌草技术,围绕生态脆弱区的治理难点,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和盐碱 地治理等试验,探索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及防沙固沙技术,并在内蒙古、宁夏、山西、新疆等地开展种植菌草防沙治沙试验,已见成效,开展本项目研究和技术示范具 备了较好的技术和实施条件。

专家指出,项目拟开展菌草治理修复生态脆弱区的基础研究、不同生态脆弱区菌草治理修复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生态脆弱区菌草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应用,为菌草治理修复生态脆弱区的科学实践提供重要的技术支 撑,以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总体目标明确,课题设置合理,技术路线可行。

专家建议,今后要加强适应生态脆弱区的菌草优良品种选育、需水规律等基础性问题研究;同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以及作为饲料、生物质能源材料、有机肥料、菌料等综合技术体系,推进菌草产业化,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予以立项支持。

出席此次活动的院士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谢联辉、谢华安、吴常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郝吉明、盖钧镒、李玉、石碧、罗锡文等。(王文清)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