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海丝”史迹 宁波广州南京三城共话保护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一条绵长的蓝色“丝路”,串联了海岸线上的颗颗明珠。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除了泉州,同样散落着许多或向海而生,或因“路”而兴的城市——

宁波、广州、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它们都在漫漫的“丝路长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当历史的潮水退去,波涛荡涤后留下的海丝文化遗存如何保护、管理和发展,成为“海丝”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

就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三座重要“海丝”城市的宝贵经验。

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在泉州清净寺考察 (陈晓东 摄)

宁波 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宁波认为,历史宁波是现实宁波的重要根基。

在7日的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志明作了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与遗产保护》为题的报告,详细介绍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概况、价值特点以及研究和遗产保护。

独特地理位置成就宁波古海丝自然基础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濒临东海,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内陆水系。在木帆船时代,最快五六天就可从宁波驶抵朝鲜半岛或日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基础。

东汉晚期,水晶、玛瑙、琥珀、玻璃等舶来品陆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宁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并于宋元时达到顶峰。与泉州一样,北宋时,宁波也设有市舶司。越州青瓷是宁波通过海丝输出的重要贸易品之一。

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主要窗口

纵观历史,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输出为主,影响深远”等四大特点。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向韩日,兼及南洋”。历史上,宁波一直是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进行往来的主要窗口。日本僧人最澄从宁波登陆,为日本带去了“日本文化之母”的天台宗,部分日本僧人以及宁波兰溪高僧,将禅宗传播到了日本,宁波也因此成为日本佛教的“圣地”。此外,通过宁波输出的建筑技艺、绘画、书籍等也极大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经济社会。

五措施推进海丝文化遗产保护

为实现海丝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宁波采取了深化研究、加强交流,预防先导、科学保护,合理规划、严格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形式、宣传海丝等措施。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预防先导、科学保护。为此,宁波树立了“预防先导”的遗产保护理念,强调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通过技术监测等多样化手段实现宁波海丝遗存遗迹的预防性保护。2006年起,宁波保国寺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专业机构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发古建筑类信息采集分析数据系统,对寺庙大殿进行振动、变形、沉降和环境信息实时监测、采集与展示。

广州 将文物保护工程拓展为城市文化工程

本报记者 郭雅莹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海洋文化传统,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初,就是其东端的重要节点。”

8日,站在一张古代广州地图前,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娓娓介绍广州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历史遗存以及文物保护管理。

唐代古航线:“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万公里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遗存证明,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00年来未曾中断。”陆志强说,考古发现的广州秦代造船遗址以及当时墓葬出土的船模和器物都显示,广州人在秦代时期就可以建造出海船只,进行海外贸易。

到隋唐时期,唐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又设“蕃坊司”管理在广州居住的数十万外国人。“当时的人们还开辟了一条超过14000公里的海上航线,途经30多个国家,史称‘广州通海夷道’。”此后,广州海洋贸易一直保持繁荣,直到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仍有“广州十三行”闻名于世。

六处代表性遗存:均成为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悠久的海上交通贸易史不仅让广州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所留下的丰富历史遗存也成为广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这些遗存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处,即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

其中,作为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祭海神庙,南海神庙内现存的30余方历代石碑中,唐代诗人韩愈所撰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首次提到“海事”一词。

“如今,六处史迹点均已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不同程度对外开放展示。”陆志强说。

多措并举:守护“海丝”文化遗产

除了打造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以加强展示文物以外,近年来,广州还扎实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陆志强介绍说,《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于今年2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与已经实施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形成保护条例》一起,为“海丝”史迹保驾护航。

此外,广州还编辑出版了包含考古遗存、地面史迹和文献辑要三卷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编制专项保护规划文本,并全面开展文物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广州‘海丝’史迹在助力社会效益和城市形象的作用日渐提升。”陆志强表示。

南京 将海丝“南海线”和“东海线”联为一体

本报记者 蔡紫旻

把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线”和“东海线”联为一体,是海丝重要节点城市南京的特点。

在8日举行的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刁仁昌作了题为《南京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发言,主要介绍南京的海丝代表性遗产点以及南京海丝遗产的价值。其中涉及的 “郑和下西洋”系列遗产,让泉州和南京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古都通江达海:海上物质文化交流核心地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既是中国“四大古都”,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依靠着“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拥江控海”的政治优势,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城市。

刁仁昌说,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产生联系,主要在汉、唐之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明代。

有别于沿海港口城市以贸易为导向而进行的交流互动,作为都城的南京,在这两个时期,成为国家力量组织、实施与国外的海上物质文化交流核心地。

历史先人的创造,令今天的南京成为文化遗产丰厚之地。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587个点。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处、9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103个点。在这些文化遗产地中,就有不少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关。

郑和下西洋史迹:让泉州和南京奇妙相连

泉州,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停留过的城市,他在这里参加清净寺礼拜,奏修泉州天妃宫,到九日山祈风祭典……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发生的城市,明代船厂遗址——龙江船厂,是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海船的遗址。

明宣德五年(1431年),郑和率庞大的使团,从南京龙江关出海,第七次下西洋,船队有大小200多艘船只。这次航行,他们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经历20多国。就在这次返航中,郑和在今天的印度南部西海岸附近不幸逝世。

刁仁昌表示,如今,在南京保存的大量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中,郑和下西洋系列遗产最具典型性。

有别于其他古都:唯一与海丝发生直接关联

公元399年,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他穿过陆上丝绸之路,求取佛典经书,返程时从海上丝绸之路回国,到达现在的南京。

谈起南京海丝遗产的价值,刁仁昌说,作为古都,南京唯一与海丝发生直接关联,并且把海丝的“南海线”和“东海线”集于一身,同时交汇海陆丝,很难得。

“当然,重中之重还是发生在南京的郑和下西洋壮举,使南京见证了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航海事业与海上和平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刁仁昌表示,南京的海丝遗产拓展丰富了海丝遗产的内涵。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