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记忆档案馆8日开启 将设专门空间保存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6月9日讯 今天是国际档案日。泉州市档案馆、泉州市文联携手海峡都市报,推出的特别策划活动——“城市记忆档案馆”正式开启。数十封读者手写的城市记忆,被投入专属邮筒。

昨天上午,泉州市档案馆内,泉州市档案局局长夏丽清、泉州市文联副主席肖一鸣和海峡都市报社副社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总编辑林华,以及泉州文化名人陈志泽、李香琴、蔡飞跃等,共同参与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城市记忆档案馆”还将开展系列丰富的活动,期待您更多的参与和共建。

本报“记忆”系列报道集结成册捐赠给档案馆

本报“记忆”系列报道集结成册捐赠给档案馆

设专门空间 保存城市记忆

“这是个特别值得珍藏的一刻。”80岁白发苍苍的林镇汉,昨天带着三份手写古城记忆书信赶来。在投递城市记忆的环节里,读者们一个接一个郑重地将手中的信,交付与这个红色的邮筒。

“早在去年12月,海峡都市报就先行推出《记忆系列 守望乡愁》策划报道,先后推出地名记忆、古城记忆、两岸记忆、年味记忆、家族记忆等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把记忆系列的报道集结成册,捐赠给泉州市档案馆,献给城市记忆档案馆。”海峡都市报社副社长、闽南版报社总编辑林华说。

信件和简报本,都将作为城市记忆档案馆的第一笔文献资料,泉州市档案馆内将设专门空间保存。

62封侨批 看懂家风

昨天上午,“传承优秀家风,践行‘两学一做’——泉州侨批中的家风文化展”在泉州市档案馆开展。

“侨批”是近代东南亚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

1907年,菲律宾华侨戴言荣寄了一封家书给南安的家人。“泰水老大人”、“膝下”、“万福金安”、“愚婿”……“泰水”指的是岳母,泰山指的是岳父,而膝下是很恭敬的意思。档案馆的解说员介绍,从右到左的书写习惯里,信件的内文都要低于“泰水老大人”,表达着尊重的意思。

这次展览,是泉州市档案馆从馆藏的侨批档案中梳理筛选的,共制作了23个版面,展出珍贵馆藏侨批62封、侨批封18个。

展期为半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兴趣的都可以前往参与。

“城市记忆档案馆,就是为了收集市民口中、笔下、镜头下泉州过往的城市记忆,在泉州市档案馆永久收藏,活态保存,挖掘城市文脉。

城市记忆档案馆将作为一个常设的虚拟档案馆,会陆续推出系列活动。更好地留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精神,就是它的使命,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它做好、做精,为后来人留存一份城市记忆。”

——泉州市档案局夏丽清局长

“上一代人总会担心,年轻人会忘记历史。年轻人则在担心,随着城市改造加快,再难找到古城的灵魂。庆幸的是,旧与新的矛盾中,衰与荣的纠缠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努力捡拾起那些被光阴掠走的一切,再把这一切整理成历史文献。

记忆所重现的,是城市丰满的灵魂。“城市记忆档案馆”特别活动,可谓意义深远。我们的记忆系列报道里,承载着一代代泉州人的情感记忆,折射着城市的文化基因与人文生态。有心的人们,保存的都是历史,寄语的却是未来。

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们一起,为这个独特的泉州“城市记忆档案馆”添加更丰富的收藏!”

——海峡都市报社副社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总编辑林华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