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居民发现宋元古窑址 挖出瓷器与“南海一号”相同

海峡都市报[责任编辑:黄如萍]

晋江市磁灶镇,以开窑设灶制瓷而得名,磁灶人烧制陶瓷已有1500多年历史。磁灶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民窑,生产始于南朝晚期,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及近现代。近日,在磁灶制陶发源地之一的岭畔村,村民在翻建老房子时意外发现窑址堆积层,其中挖出的大量瓷器碎片,与“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瓷器相同,这再次说明泉州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民间瓷器外销的重要产地。

民宅挖出瓷器 与“南海一号”相同

再次印证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重要的外销基地

▲现场挖出的大量陶瓷碎片

翻修民房 发现窑址堆积层

5月25日,磁灶镇岭畔村一村民在翻建自家老旧石头房子时,意外挖出大量瓷器碎片,随即向村委会反映。岭畔村村主任吴吉祥作为晋江市博物馆文保工作人员,意识到此处离附近的蜘蛛山古窑址保护区域仅有数十米远,可能也是一处窑址堆积层,便向上级文物部门进行了汇报。随后,省市两级文物单位都引起了重视,立即委托泉州考古队进行考古挖掘。

晋江居民发现宋元古窑址 挖出瓷器与“南海一号”相同

▲几件保存较完整的瓷器

“可以说,祖祖辈辈的岭畔人都在与陶瓷打交道,制陶技艺在岭畔已经传承千年。”吴吉祥说,就是有这样的保护意识,此处意外发现的窑址堆积层才得以及时保护起来。说起村里的制陶历史,吴吉祥向记者娓娓道来。据他介绍,1956年以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馆、泉州海外史博物馆、晋江市文管会等考古工作者多次勘查,发现磁灶镇梅溪两岸的坡上残存近30处古窑址,其中就包括岭畔村的山坪、蜘蛛山、土尾庵山等多处古窑址,年限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目前确定这里是一个窑址堆积层,后期将进一步挖掘考证。”据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经过几日的考古挖掘,已挖出6担左右的瓷器标本。这些瓷器器形多样,釉色丰富,以生活日用器皿为主,比较重要的有仿龙泉窑的青釉瓷、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黑釉瓷。

晋江居民发现宋元古窑址 挖出瓷器与“南海一号”相同

▲几件保存较完整的瓷器

晋江居民发现宋元古窑址 挖出瓷器与“南海一号”相同

▲考古人员正在现场发掘

泉州曾是外销瓷重要产地

陈建中说,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而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永春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从此次考古挖掘出的瓷器标本上看,与‘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瓷器一致,这再次说明了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重要的外销基地。”陈建中说,“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酱黑釉和绿釉器物,大部分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

记者仔细观察挖掘出的瓷器标本,样式格外精巧。陈建中对其中几样标本做了介绍,磁灶窑的绿釉盘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再比如一些小罐等都是世界不同文化交往的实物器形等,这些都体现了当时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的多元包容特征。

晋江居民发现宋元古窑址 挖出瓷器与“南海一号”相同

考古现场就在蜘蛛山古窑址附近

整合资源规划陶艺文创园

在考古现场附近就是磁灶蜘蛛山古窑址,对于此次意外发现,岭畔人又有了新的想法。据吴吉祥介绍,继开设“陶艺吧”、建设村级陶瓷博物馆后,村里将结合此次考古新发现,整合蜘蛛山古窑址周边资源规划一个陶艺文创园,打算建设特色陶瓷旅游村。

据了解,岭畔村至今仍有熟悉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的老师傅几十人;村里保存的宋元时期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土尾庵窑址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何依托岭畔现有陶瓷资源,一方面推动传统陶艺传承,一方面为传统陶艺发展找到出路,是村里这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吴吉祥表示,规划建设陶瓷文创园区只是岭畔转型发展的第一步。下阶段,他们还将用好“千年制陶发源地”品牌效应,着力做好村庄的品牌营造,打造一条陶瓷文化长廊,进一步推广磁灶的千年陶瓷文化,同时结合村里现有的古窑址、“陶艺吧”、村级陶瓷博物馆等,推出特色陶艺体验旅游项目,让更多人能在岭畔感受到磁灶陶艺的魅力。(记者 张晓明/文 陈小阳/图)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