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研制西方火器专家丁拱辰系晋江人 故居将修缮

晋江新闻网

­在陈埭镇岸兜村里有一条名为拱辰巷的村间小巷,当地的老人说,这条巷子得名于村里的一位古名人,他叫丁拱辰,一位清朝的军火科技研究专家。丁拱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口,但已很破旧。昨日,记者从晋江文保中心获悉,丁拱辰故居的修缮工作已启动,修缮方案已获批。

丁拱辰:最早考察并研制西方火器 编著《演炮图说》  

­根据史料记载,丁拱辰是我国最早系统考察西方火器的使用和构造,并研究制造了中国火器的机械工程专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著作,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作了贡献。

­今年86岁的丁维雄是岸兜人,上世纪50年代曾经居住在这座古宅里,一直居住到1966年,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记得不少关于这座古宅及其主人丁拱辰的故事。

综合丁老先生的口述和查阅史料,丁拱辰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但是从小好学,识字多在于田间和牛背上。丁拱辰17岁的时候开始经商,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又出国经商,先后到过菲律宾和西亚的伊朗、阿拉伯半岛等地。正是在国外经商期间,丁拱辰认真考察学习了西方的各式火炮与船舶的构造原理与操作方法。丁拱辰回国后,正值鸦片战争,他看到国内所铸造的火炮威力和使用上不如国外的火炮。于是,他将自己所学的火炮研制知识加以总结和运用,绘制成铸炮、制弹、演炮等图说,进呈当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丁拱辰的火炮研制方法获得了肯定,邓廷桢特聘请他在广东监造火炮,配制弹药,传授火炮发射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丁拱辰编著了《演炮图说》,对当时清朝抵抗外来侵略者作了贡献。《演炮图说》后来修订为《演炮图说辑要》,共4卷50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介绍西方军械技术的专著。

荒废多年 修缮方案已获批  

­丁拱辰的军器研究和发明,对巩固国防,抗击外国侵略者,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我国近代科学技术方面有较突出的建树,然而,他的故居如今却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关于丁拱辰的故居,此前,曾有读者呼吁,应该尽快将这座名人的故居加以修缮,保护起来。

­昨日,记者再次探访这座坐落在岸兜村子里的名人故居。丁拱辰故居位于丁氏宗祠西北方向的一个巷子里,眼前这座有着约170年历史的古宅,饱经沧桑,呈现给人的是一片残垣断壁。

­丁拱辰故居是一座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宅,建筑面积大约200平方米,由于历经风雨,荒废多年,古宅内外已有多处坍塌,难以看出其原来的样子。古宅西南侧的大门已完全倒塌,墙体多处脱落,木梁腐蚀得摇摇欲坠,宅院内杂草丛生,部分杂草已长到一米多高,厅堂内仅剩一张布满厚厚灰尘的桌子。

­记者查阅历史资料,资料描述:“该宅子分大房、榉头、后轩和后房,单护厝。穿斗式木屋架,硬式屋顶,两头高翘的鱼尾形直指蓝天。整座居屋墙壁用灰色花岗石、红砖,屋内斗拱、梁柱、窗门的各式木雕,所有的油漆已退去早年的光彩,石雕的窗花精美绝伦,保留完好,泥塑砖雕虽有斑驳破损,仍可见其精工细刻,惟妙惟肖。”

­当地的老人介绍,这座古宅大约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丁拱辰出国多年后,携家眷从国外回来所建造的。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座古宅里都还有人居住,但随着古宅的破旧,居住在里面的人陆续搬走,也有的已离世,大部分人对这座古宅的历史知之甚少,古宅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这座古宅的门口,竖立着一块石碑,很是显眼,上面写着:“丁拱辰故居,经本府于1991年4月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保单位。晋江县人民政府。1991年10月”。

­“若不是这块石碑,谁会想到这座破落房子是个文保单位。”村里的一位老人叹息道。

­昨日,记者从晋江文保中心了解到,陈埭镇岸兜村丁拱辰古宅被列为晋江首批名人故居修缮工程的单位,该古宅的修缮和保护方案已经获得泉州市文保部门批准,修缮工作即将启动。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