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态之困为生态之利 推进永春绿色发展——访中共福建省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
永春古称桃源,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是一座山水兼备的美丽城市。桃溪是永春境内最大的水系,主河道约62 km,整个流域涉及11个乡镇共118个村(社区)31.9万人。在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永春转变理念,下决心开展桃溪流域综合治理,首创“生态优先、统筹资源,多元治水、综合治理”的流域治理模式。经过4年多治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成效显著。日前,《中国水利》记者专访了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
永春桃城东平示范段白鹤广场
林锦明资料图片
中国水利:永春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请您谈谈永春以水为先发展生态经济,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林锦明:水是永春发展的宝贵资源。桃溪是永春的母亲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锦斗、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东关汇入山美水库。桃溪流域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保护良好。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内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垃圾收集不到位、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放等导致流域水质恶化、水体浑浊、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永春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民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另外,永春县地处晋江上游,系晋江东溪发源地。桃溪是永春县境内最大的水系,每年有4.8亿m3水量直接汇入山美水库。山美水库被誉为泉州人的“生命库”,是晋江下游各地用水的主要来源,所以桃溪流域水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关系永春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山美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和晋江下游泉州600万人口的生命健康。面对不可回避的生态责任,我们必须努力化生态之困为生态之利,把生态打造成永春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围绕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城市,大兴生态永春。
2011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1号文件,永春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站在保护晋江上游水源、建设泉州生态屏障的全局性战略高度,作出实施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
中国水利:桃溪流域综合治理被列为永春的“一号工程”,通过4年多的治理,桃溪已然成为展示永春形象、提升综合发展能力的魅力之溪,并为下游地区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溪治理模式”,请您谈谈治理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林锦明:2011年9月,永春县委、县政府作出实施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决定用3~5年时间全力打好“治污”“绿化”“美化”三大战役,实现“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的总体目标。
一是注重标本兼修,治出一泓“清水”。我们始终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同步,强化科学治水、铁腕治污,切实抓好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家畜养殖等重点整治,共治理水土流失17.5万亩(1亩=1/15 hm2,下同),建设6座污水处理厂和70个农村生活污水高效分散处理工程,关闭拆除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465家,促进了区域水质稳中向好。从内涵上看,实现了“水质达标”,践行了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承诺,荣获泉州市首届小流域“赛水质”考评第一。从外延上看,达到了“清澈明净”,清除了流域范围内的黑、臭、脏等感官污染,再现了一溪碧水,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第一直观印象。
二是注重刚柔相济,筑起一道“固堤”。我们始终秉承“水下部分浆砌加固,水上部分生态护坡”的原则,统筹兼顾安全与生态的关系,既保障了汛期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保持了河流在非汛期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性。一方面,深入实施防洪防枯工程,通过固堤护岸、防枯治涝、河道清淤等多措并举,建设堤防67.4 km、堰坝24座,流域内河道普遍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另一方面,全力落实生态护岸工程,通过建设生态护坡、梯级挡墙、三维植被网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堤岸的柔化、美化、绿化,让植被在堤岸上“安家”,让鱼儿在堤岸间“做窝”,打造成“会呼吸”的河岸。
三是注重情景交融,建成一批“靓园”。我们始终加强水利、人文、旅游等资源的综合规划和整治提升,讲究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寓意于境,实施河道治理景观工程、滨水绿地公园建设和“十里花海”景观提升工程,串起流域沿岸的自然生态景观,嵌入余光中、白鹤拳、南音、香道等文化品牌,建成了乡愁寄园、余光中文学馆、白鹤广场等22个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形成了融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带,为展示历史文化风貌腾出广阔空间,为沿岸居民宜居宜业构筑靓丽风景。
四是注重快慢结合,打通一方“畅路”。我们始终把加强桃溪两岸道路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作,同步推进主干道、慢行道和市政桥梁建设。一方面,在“快”字上下功夫,新建、改造道路250 km、桥梁20座,加强沿岸公路养护和路面保洁工作,织就了更为顺畅的路网。另一方面,在“慢”字上做文章,突出抓好沿溪两岸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建设,在县城建成了从石鼓到东平来回贯通的32 km“漫步休闲通道”,并设立公共自行车点,打造文化慢游、休闲慢游、健康慢游等形式,让人们充分享受快节奏时代里的慢生活。
五是注重建管齐抓,养护一带“绿岸”。我们始终遵循绿色发展的思路,统筹水利、林业、住建、园林等部门力量,重点抓好流域内的绿化工作。通过每年实施一批造林绿化、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工程,采取见缝插绿、因地植绿、增加花草配置等多种方式,完成桃溪两岸一重山造林绿化2.5万亩,达到了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目标。建立园林景观后期有效养护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常态化保持流域两岸绿化景观,实现了一步一景,沿岸望去处处皆绿,构筑起一道“生态绿色防护林”。
六是注重城乡统筹,扮靓一片“美房”。我们始终坚持以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县城区域,全力实施四期的城区街道景观改造工程和“山水名城”十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构建了“整体风格协调、区域各富特色、单体彰显个性”的生态城镇体系,荣获了福建“十大醉美县城”称号。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清新桃源·宜居永春”三年行动,沿途11个乡镇共创建11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呈现出“清水一湾舞白鹤,两岸风光映桃源”的美景。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定推进,归功于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