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弘一法师生生前所用木制餐盒现身泉州 引不少人关注

东南早报

清明节期间,一套疑似弘一法师生前所用的木制餐盒现身泉州,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泉州有文史研究者认为,这套餐盒上的书法与弘一法师早期风格极为相似,而书法内容和落款,或寄托着弘一法师对亡母的哀思。

淘到弘一法师生前用品?

昨日,在泉州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内的古玩城,记者看到了这套餐盒。

与想象中的木碗、瓷碗不同,餐盒呈圆形,整体深棕色,餐盒不少地方表面的漆已有些许脱落。从颜色和木质来看,餐盒应该是由杉木所造,木头纹理仍十分清楚。

餐盒上下两部分,表面有书法作品

餐盒上下两部分,表面有书法作品。

弘一法师(网图)

弘一法师(网图)

餐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类似餐盒的盖子,上面用略暗淡的黄漆从右往左写着:“外物寂 明霞高可餐”,落款疑似为“无×”(繁体字,有人认为是“无扰”或“无栖”),时间“己巳杏月”。打开上面的盖子,一个内凹圆木碗展现在眼前,碗口直径约十厘米,内深七八厘米。

记者获悉,“明霞高可餐”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空囊》一诗中的“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意即餐霞食柏、权且充饥。杏月指的是农历二月,因此时大地吐绿,正值杏花初放之时,因而被冠以美丽的别称。

“这是半个月前在古玩城淘到的宝物!”泉州民间收藏家蔡其呈说,看到餐盒上的书法时,他一眼就认出是弘一法师所书,再加上落款是“己巳杏月”,他认为这是弘一法师生前所用之物,“应该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用的餐具”。

落款蕴含对亡母的哀思?

落款上的“己巳杏月”有何玄机?蔡其呈认为,“杏月”是农历二月,恰好与弘一法师的母亲逝世的月份相同。

据记载,1905年农历二月初五,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家名)生母王氏卒于上海,当时李叔同尚未出家。是年农历五、六月间,李叔同带着母亲的灵柩和妻儿回到天津。在母亲的丧礼问题上,他做出了一系列被津门亲友称为“李三举办了一件奇事”的举动。他在天津《大公报》上发布了一则以“文明丧礼”为标题的“哀启”,在母亲的追悼会上自弹钢琴、唱悼歌,钱物改送挽联花圈,对传统丧礼进行了大胆改革。后来,为求救国之道,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

母亲的逝世,对弘一法师影响非常大,这在许多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文献中均有记载。1929年春,弘一法师居住在温州庆福寺,因二月五日是母亲的忌日,于是他刺血而书,写下“庄敬”两个大字。1939年,弘一法师在《前尘影事》上题记:“二月五日为亡母谢世三十四周年。敬书《金刚经》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套餐盒应该是弘一法师在日本求学时所用,归国后带回来的。餐盒上的内容,是对母亲的悼念。”蔡其呈说,此外,木制餐盒也与同时期日本餐盒特点相吻合。

或为大师早期作品

“这应该是大师生前用的餐盒。”在泉州开元寺工作的文史研究者黄玉山说,一是因为餐盒上的书法与弘一法师早期风格极为相似,二是因为落款“无×”,可能意为“无依无靠”,与大师心境相似。

“餐盒上的书法应该是出自弘一法师,与其早期的书法作品风格极为相似。”黄玉山说,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这套餐盒上的书法应该是其早年创作的,而落款“无×”,“可能因为母亲往生后令他觉得很凄凉”。

那么,餐盒上的落款“无×”,是不是弘一法师的别号笔号?据介绍,弘一法师的笔号别号非常多,目前已知的别号已经逾百。然而,记者查询时,有“无有”、“无尽”、“无得”、“无说”、“无厌”、“无等”、“无所”、“无缚”、“无依”、“无住”、“无作”等,并未找到有关“无栖”或“无扰”的记载。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