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管目标,城乡规划管坐标,土地规划管指标,“多规共存,各自表述”,这常常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为此,在上月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促进‘多规合一’”被明确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厦门,早在2013年年底就及时响应中央号召, 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成功探索了“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一套机制”这一领先全国的厦门样本。这一样本吸引许多城市赶来“取经”,一位国务院领导如此点赞,“想搞‘多规合一’,就去厦门看看”。
如今,厦门率先在全国推动“多规合一”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明聪透露,市人大正加快审议全国首部“多规合一”法规,如获通过将很快实施。
近日,在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深改办组织的“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晨报深入厦门改革一线采访。今起将连续推出《“深化改革看厦门”大型主题采访特别报道———聚焦领先全国的厦门样本》系列报道,今天首先聚焦的是“多规合一”这一领先全国的厦门改革样本。
本版文字 晨报记者 易福进 杨洋
1、从一个“出血点”说起
规划“打架”
倒逼多规合一
改革的动因,很多时候源自现实中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与苦恼。厦门的“多规合一”改革也不例外。
家住海湾公园附近的张女士、同安区下溪头村的苏先生,就曾经历这样的苦恼。
景色宜人的海湾公园是张女士锻炼休闲的好去处,该公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是非建设用地,但在城乡规划中却属于建设用地。海湾公园何去何从?
苏先生自家的三亩田地位于同安城东万亩蔬菜基地里,这片土地尽管在土地总规划中为非建设用地,但在城市规划中却为城市建设用地。是征是留?
对于厦门来说,类似这样规划“打架”的并不是少数。把厦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张规划图叠加在一起,12万块、306平方公里的红色差异图斑,如一个个“出血点”遍布鹭岛机体。规划各自为政带来的弊端,从中可窥一斑。
一方面土地资源缺乏,一方面却又低效利用土地;一方面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又随意侵蚀。由于“多规共存、各自表述”,规划之间相互矛盾、不和谐,造成规划的约束和整体管控作用失效。面对严峻的现实,厦门市委市政府果断行动、对症下药,从龙头做起,实施“多规合一”,从源头解决“不统一”带来的浪费和破坏问题。
2、从一张蓝图说起
多规合一
绘美丽厦门
多规,往往带来多规划、多头管理、多折腾,甚至多变。而《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厦门市“多规合一”提供了“合”的方向,厦门在此基础上成功探索并实践了“四个一”: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一套运行机制。
上述张女士为海湾公园、苏先生为菜地所苦恼的,在“一张蓝图”的框架中得以化解。随着厦门市“多规合一”的运行,海湾公园被调整划入生态控制线,钢筋水泥从此在这里被禁足。而苏先的三亩地原本要为某大型商业广场的建设用地让路,但从保护耕地出发,“城规”服从了“土规”,这片土地确认为基本农田。
在这张蓝图里,厦门已有981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生态控制线,占厦门总面积57.6%,为厦门城市生态搭起了一把安全“绿伞”。划定生态控制线后,城市开发边界随即也落在图上。厦门规划城市开发边界64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7%,也确保了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美丽厦门蓝图,就此一一框定。
“‘合一’后,规划、用地等的随意性和粗放性减少了,折腾的事儿少了。”在厦门市规划委规划处处长施大茂看来,“一张图”的启用,首先引发行政效能之变。过去,土地利用是跟着项目走,现在,地方政府必须“对图说话”,不看项目需要,只看功能要求,保证了社会利益最大化。
3、从一个平台说起
简政放权
审批更便捷
“多规合一”的厦门改革样本,说到底是简政放权。为此,厦门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一个涵盖所有项目审批部门、实现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和业务协同平台。
对此,长期跑重点项目工程审批的黄华昌感同身受。黄华昌是厦门象屿港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这些年没少跟项目审批打交道。最近,他所在的公司正筹建一个养老项目。他拿着一叠材料轻松地走进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是以前,审批一个项目,须提供至少现在五倍的纸质材料,经常是一大麻袋,两个人才能扛得过来,一个项目常常要跑二三十次。
现在,项目审批在厦门堪称“流水线”作业。黄华昌只需网上一次性报送前期电子材料进行审批,审批程序就开始并联地“流水线”审批,前后只需要到审批大厅六七次即可。办事者跑部门变成审批者内部跑,资料在平台上共享,不必重复提交。如今,走进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三楼的“多规合一”项目审批大厅,32个窗口按照审批阶段分类有序排开。
“在‘多规合一’平台,各部门对项目情况一目了然。”厦门市“多规合一”审批平台协调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秀荣介绍,有超过600个项目通过“多规合一”平台完成项目生成、审批。同时,由“多规合一”催生的审批制度改革正发生着“化学反应”。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杜明聪:
率先全国推动“多规合一”立法
厦门在全面铺开“多规合一”工作的同时,也率先在全国推动“多规合一”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明聪近日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正加快《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草案)》的审议,本月底将进行三审,如获通过,很快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多规合一”后,审批流程较以往有较大改变,并联审批、审批环节的优化等造成了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条件、程序、时限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亟需充分发挥特区立法的变通权,破解“多规合一”审批改革中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以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杜明聪介绍,《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共五章三十六条,分为总则、空间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生成与审批、监督与责任和附则。目前正在对该规定草案一步修改完善。他表示,该立法着眼自贸区先行先试,可以对建设项目生成及审批采取更为简易程序,在其管理范围内实施,并适时向全市推广。
厦门“多规合一”为何能迅速推广
这次“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厦门领先于全国的“多规合一”。
我们走进了市规划委,来到了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现场感受了“多规合一”工作平台,也体验了办事流程。厦门并不是国内最早实行“多规合一”的城市,但毫不夸张地说,厦门是改革力度最大、最深入也最具可操作性的一个试点城市。
要搞“多规合一”,就来厦门看看。市规划委统计,过去两年,共计有约600批次国内兄弟城市数千人同行前来交流取经。
厦门市规划委规划处处长施大茂说,被前来取经的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多规合一”在厦门为什么可以迅速得到推广?他的回答是,“没有‘一把手’亲自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确实如此。从行动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对此始终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亲自“挂帅”领导小组,亲自指挥推动协调,确保了部门职能间的有序协调、有机整合。同时,改革进程中始终尊重民意。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多规合一”工作大厅是直接与市民接触的窗口,除了办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通过流程再协调、再创新,推动审批再改革、再优化。
正是这样上下携手共同推动,厦门探索出了可推广、可操作的“多规合一”改革样本,也为全国改革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