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人陈冬挺历时四年 创作出版乡土小说安海追想曲

海峡都市报

2011年,自家的老宅拆迁,他担心安海的一些民俗文化可能慢慢消失,便潜心研究古镇安海的地方文史。这也让他萌生了写一部乡土历史小说,“追想”安海街遗失的往事的想法。

陈冬挺

陈冬挺

《安海追想曲》封面

《安海追想曲》封面

他是晋江安海人陈冬挺,今年39岁。1月4日,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海丝传奇——明代泉州第一港》播出,讲述明代安海港的繁华,解说词主要是陈冬挺写的。日前,他的长篇乡土历史小说《安海追想曲》第一部,正式出版上架。

城市变迁,担心民俗文化随之消失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海人,陈冬挺从小就迷恋安海的地方文史。“小时候,我经常听老一辈‘话仙讲古’,讲安海以前的历史。”后来,他喜欢跟本地一些同样热衷地方文史的人,谈天说地,交流对安海文史的看法。陈冬挺说,安海建镇800多年,开埠已1000多年,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安海港在宋元时与泉州刺桐港同样兴盛,朱熹曾在这里讲学,还有著名的安平商人。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等先后以安海为根据地,在此生活多年。到清末,安海街的繁华程度不亚于泉州府城。

“后来,安海开始衰落,但还保留了不少以前的民俗文化。”陈冬挺说,2011年,他家老宅所在的海东鸿塔片区开始拆迁,这让他很是担心。他认为,城市化的进程有利有弊,“比如现在提倡丧事简办,从节俭和破除封建迷信的角度来讲,是好事。但以前红白喜事礼仪中的闽南地方特色民俗,也有可能因此慢慢消失。”旧的街区拆迁后,居民都搬到新房子里,民俗存在的土壤也渐渐没了。

作解说词,追忆郑芝龙安海港往事

出于这个担心,陈冬挺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研究安海的地方文史。他买了许多相关书籍,经常去图书馆,并利用执编《五里桥》期刊、《安海商会志》、《安平桥志》等机会,参阅了不少乡土资料。有时,他会几天都不出门,躲在家里看书。

去年11月中旬,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栏目来泉州踩点,想做关于海丝的节目,其中一期主题就是安海港。泉州电视台和安海镇政府的相关人士为栏目组推荐了陈冬挺。2015年11月27日,陈冬挺带栏目组在安平桥、古渡头、朱子祠等地拍摄,纪录片再现了郑芝龙在安海活动的场景。

同时,陈冬挺还为栏目组准备了5000多字的解说词。“明末郑芝龙以安海港为基地,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和日本、菲律宾等地的海上贸易,成为海上霸王。”陈冬挺说,上世纪80年代,泉州文管部门在安平桥边发掘出一块石碑,证实了郑芝龙曾倡修过安平桥中亭。陈冬挺一直对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安海的事迹很感兴趣,也花了不少时间研究。

作品出版,以小说形式记录人文遗产

萌生写小说的想法后,陈冬挺用了三四年时间来搜集资料。因为清末民初的安海文史比较少人涉及,他的小说选取的便是这个年代。

他说,这次出版的《安海追想曲》第一部,以王氏家族四兄弟为主线,从清末民初王家的兴衰过程,带出安海丰富的人文遗产,从建筑特点到街景巷弄,从饮食到集市,从生死嫁娶、博饼等各式民俗到纲常伦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等,均有涉及。“还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作背景,如当年安海成立谘议局、议长的选举风波等。”他说,想用小说的形式,把这些即将消失或淡化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此探索安海人的观念、思想和情感。

“安海人既不是城里人,也不是农村人,其实处在一个有点尴尬的位置。”陈冬挺说,目前他已经构思好第二部的主要内容,准备开始动笔了。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