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在古代已降过超18场雪 咱厝那些飘雪的记录大盘点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唐朝诗人韩愈在《春雪》里留下的诗句。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是生活在德化山区里的人,那前几天这首诗所传达的意境,也许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你的眼前。那绵绵白雪,洋洋洒洒地穿树而来,岂非梦境?上周末,寒潮入侵,泉州迎来强降温天气,部分山区下起了好久不见的雪,那雪景美不胜收,导致游客纷至沓来,原本清寂的深山变得热闹非凡。

泉州那些飘雪的记录

泉州那些飘雪的记录

唐朝诗人韩偓曾在《清源山南台岩》一诗中云:“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不过,韩老先生对于泉州无雪的描述显然是拘于时空的。泉州冬天也是会下雪的,降雪记录从宋代就开始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截至清代,泉州在古代已降过18场雪。 但泉州文史研究者刘志成也表示,古代志书对降雪的记载并不全面,泉州降雪次数很可能远远不止18次,一些比较鲜为人知的古籍中也许还有相关记载。

北宋已有降雪记录

目前,包括泉州府志、各县志及其他资料,能搜集到的泉州降雪记录显示,泉州最早的一次降雪发生在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中有非常简要的叙述——“大观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大雪”。这是泉州最早的降雪记录,降雪普及晋江、惠安、南安等地。实际上,《晋江县志》的这个记载又是摘自《文献通考》这本书的。《文献通考》,简称《通考》,中国古代政书的一部,由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共348卷。分为24门(考):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各门下再分子门,制度史的体例细密完备。《晋江县志》收录了它的记载,应该是不会有错的。

而在同一年,宋人袁文在其所撰的笔记《瓮牖闲评》卷八中写道:“岭南无雪,大观庚寅岁忽有之,寒气太盛,莫能胜也。”说的是岭南(广东、广西及海南一带)在大观四年,气温骤降,竟然下起了雪。除此之外,还有史料显示,在大观四年,福州大寒,荔枝树全部冻死;太湖结冰;京师开封苦寒,守城士卒噤战不能执兵器;洞庭湖一带桔树冻死……不难看出,当时很有可能也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寒潮,于是乎,泉州有了降雪记录。

明代曾两度降雪

明代泉州有两次降雪,都集中在明嘉靖年间,一次是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一次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记载,“嘉靖十一年冬,泉州雨雪,次年大熟”“(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大雪,山村雪厚至三四尺,四五日方消。郡从前少雪,人以为异”。可见,嘉靖十一年冬的这场雪确实是场“瑞雪”,它使得第二年泉州谷物获得丰收。而嘉靖四十四年的这场雪实在大,雪的厚度能达到“三四尺”之深,真是“异”景,难怪明代崇武著名诗人黄吾野会在他的诗篇中写出“急雪飘难聚,飞禽过自呼”这样的佳句。而在这段时期,泉州府还活跃着有名的“三狂士”:惠安张岳、晋江陈琛、同安林希元,他们都是妙笔生辉的才子,只不知有没有留下关于雪的文章?特别是林希元,他可是经历过这两场大雪的人呀。刘志成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三人都曾多年在外为官,或许降雪时并不在泉州,故此错过留下咏雪诗篇的机会。

清嘉庆《同安县志·卷23·灾祥》载称,“(嘉靖十一年)春,雨雪”;清乾隆《仙游县志·卷52·祥异》称,“(嘉靖)十一年春,福州大雨雪”;清光绪《福宁府志·卷43·祥异》称,“(嘉靖)十一年九月,宁德大霜”;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34·祥异》则称,“(嘉靖)十一年冬,大雪”。可见,嘉靖十一年的霜雪天气在闽多地出现。

嘉靖四十四年的降雪也波及龙岩和连江,“十月,大雪,平地尺余”(《龙岩县志·卷1·大事志》),“冬十一月,大雪,山谷深四五尺”(《连江县志·卷3·大事记》)。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