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蓝田乡尚德土楼“容光重现” 距今已有167年历史

今日泉州网

1月14日,蓝田乡进德村尚德土楼热闹非凡,张灯结彩,联对高挂,400多名土楼主人后裔聚集在这里,庆祝土楼修缮完成。据了解,尚德土楼距今已有167年历史,历经3年的修缮终于完成华丽转身。

 

百年土楼修旧如旧

尚德楼座落在文衡山山麓,面对观音山,位于村子的最高处,俯视着整个村庄,从土楼门口望去,四周群山巍峨耸立,绵延逶迤,像个天然的屏风,保护着土楼。

土楼拱形的石门上有“尚德楼”三个斗大的楷书阴刻石门楣,落款为“道光己酉年花月吉旦书”。历经百年风霜,土楼墙基、墙体依旧坚固如磐。族人们严格按土楼传统格局,修旧如旧,替换掉旧腐的横梁、楼板、翻盖屋顶瓦片,167年的土楼焕然一新,旧韵犹存。

尚德土楼为方形,墙体由土夯而成,墙底用大石块垒成。它分为上下两层,楼梯为木制,两层楼都分隔成若干房间,共有30多间。记者看到,整座土楼最奇特的地方是,正面墙体两侧有两个对称的角楼,角楼从土楼整体中突出,好像独立的部分,却又和土楼连成整体。角楼的三面墙上都装有小窗,外窄内宽,呈V字形,窗户下面还有由毛竹穿过留下的洞。据悉,这种角楼在安溪的土楼群中比较少见,它的功能主要是防盗匪,保护土楼的安全,墙上的那些小窗就是射击孔,在那里架上枪,就可以保护土楼大门、边门,还可以对来到土楼前的敌人进行射击。

为建土楼克勤克俭

土楼后裔65岁的李连升告诉记者,土楼修建于1849年,主人叫李克明,传至现在已有七八代,有400多人。相传土楼本来选址在村子的西南角,土楼公已把周边两三千平方米的田地置换购买,结果有一天梦见一口井,里面有水瓢在漂。于是重新选址,定到现在的位置。

“当时李姓人家,人口不多,建此巍峨的土楼,实属不易。”李连升小时就听奶奶讲,李氏先祖从湖头迁居到此,连续八代单传,直到第九世才有三兄弟,到土楼公李克明,已是第十二世了,当时的人丁,全村李氏只有二三十个人,建土楼只靠锄头,人工搬运,再加上当时粮食的拮据,这么大的工程,艰巨程度可想而知。“每次吃饭,土楼公总让帮忙盖房的族人先吃。人们吃饭的时候将地瓜皮剥到桌上,主人等他们回家或走远了,悄悄地把地瓜皮卷起来塞进嘴里吃下,有一次被返回来的族人撞见,族人相告,后来吃地瓜都没剥皮。”

“土楼公的五子五媳妇二十个孙全都在住在土楼,土楼是他一生的心血,过世前,他交代儿媳,要积水,不能积柴,不能让土楼遭火灾……”李连升说,后来家族人员增多,开始往山下发展、搬迁。大约40年前,在土楼里居住的人就很少。现在只有李明月一户留守老宅。

众筹修缮尚德永续

《进德李氏族谱》记载,“克明公生平建盖土楼一座,位于本乡文衡山之麓,上下东西四围两层高耸,名曰‘尚德楼’,坐丙向壬兼已亥。又于楼之前庭下建造一书轩,名曰‘尚美斋’以课读儿孙。”土楼公艰苦奋斗、重视教育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如今的土楼后裔家丁财两旺,人才辈出。

“尚德楼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李氏家族的一种精神寄托。”做为这次修缮发起人之一的土楼后裔李木生,在上海发展,说起修缮土楼的初衷,他表示,不管是以前求学,还是后来在外工作,每次回来他都会到土楼转一转,看着土楼一天天破落,院子里杂草丛生,他总会想,哪一天他赚足了钱就把土楼重新修缮。

2012年年底,他回家过年,把想法跟几个宗亲沟通,才知道大家都有同样的愿望,“不需要等发财,可以团结大家的力量”。村民李金川表态愿捐5万元,李木生表示要出5万元,此前表达过同样想法的李隆民和李团吉俩兄弟也各出5万元,并承担修缮事务的筹划指挥工作

2013年正月初六,他们召开宗亲大会,大家十分热情,短短两天时间,就确定了每人五万的八个捐款人,奠定了这次修缮成功的基础。到2015年年底,资金达到100多万元。李木生表示,“众筹”过程让他感动满满:有些宗亲是借钱来捐献;有的分期付款;最让他感动的是,村里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500元。

“这是对祖先的感恩,是家族团结的象征。”李木生说,如今土楼公派下的有460多人,都是从这座庞大宅院里搬出去的,这宅院便是他们的发源地,是他们最早的家园。以后每逢过年、月半,他们都会在这里开展活动,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激励后人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安溪报 记者洪金示)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