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钟厝村民众筹老物件 建起畲族文化馆(图)

泉州晚报

馆内的畲族服饰富有民俗特色

核心提示

在泉港区山腰街道钟厝村,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畲族文化馆,它设在重新装修的旧村部里,里面的展品也是“旧物利用”,通过村民捐献“众筹”而来。据悉,这个畲族文化馆是泉港区首座村级文化馆。近日,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领略了这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

□本报记者 吴志明 陈晓东 文/图

特色物件 展示畲族风情

文化馆设在旧村部的一楼,一走进大门,左手边是一系列畲族传统文化的挂图介绍,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文学、特色饮食、服饰图案、特色舞蹈等。往右走则来到文化馆,馆外墙上的民俗彩绘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畲族风情。记者注意到,文化馆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盐技农耕馆”“民俗风情馆”和“服饰坊”。各种石磨器及独具特色的服饰、生活用品、陶瓷等畲族民俗用品琳琅满目,小至发簪、碗具,大到生产工具、木制楹联,都体现着畲族风格。

在“盐技农耕馆”内,记者参观了独具特色的制盐工具和盐田制盐工艺。钟厝村世代以盐为生,这些工具和工艺展示了村民的盐耕文化。其中的农耕生活篇部分,展示了有上百年历史的麦耙、打麦桶,以及用来引诱鱼的玻璃灯笼、煤油灶、龙骨水车等,再现了农耕生活的情景。

在“民俗风情馆”,有结构精巧、装饰华美的架子床,有上百年历史的织布机、古老的风鼓车,还有古色古香的柜子。而在“服饰坊”里,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畲族服饰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据介绍,除了服饰与汉族不同,畲族女子的发式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少女喜欢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则一般头戴凤冠,而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