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巧夺天工。今天下午,“木偶之父”——江加走第四代传人黄雪玲在国立华侨大学传艺。由于对木偶头很感兴趣,4名华侨大学的境外生现场拜黄雪玲为师,决心要跟随黄雪玲学习木偶头的雕刻技艺。
黄雪玲(右一)教境外学生木偶头的制作工艺
拜师的这4名境外生,分别来自香港、澳门。他们将利用课余时间,向黄雪玲学习木偶头雕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香港学生姚雄彬,来自华侨大学文学院,是4名境外生中唯一的男生。他坦言,木偶头,甚至木偶表演,在香港都比较少见。来泉州读书前,他从未接触过木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欣赏了一场木偶表演,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木偶头的制作工艺。“想多了解、学习木偶头制作的工艺,我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澳门学生林晓冬,谈起木偶就觉得很亲切。林晓冬祖籍福建南安,曾在泉州生活五年,在耳濡目染下,她对木偶戏一直很有兴趣。拜师后的首堂课,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临摹黑花仔脸谱。第一次接触木偶头这项民间技艺,让她觉得很新鲜。
总所周知,泉州木偶艺术饮誉环球,其中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黄雪玲是江加走第四代传人,也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义罗的女儿。一个小小的木偶头,承载着角色的喜怒哀乐。黄雪玲介绍说,制作木偶头并非易事,前后需完成粗坯、劈坯、雕刻、成型、拌土等20多道精细考究的工序。对学习木偶头雕刻20余年的黄雪玲来说,从原型到成品木偶头的制作,仍需要至少一周时间。
多年来,黄雪玲招收了不少学生,但很难有人能坚持下去。因此,泉州木偶头制作技艺在传承上也遇到了困境。首次招收境外学徒,黄雪玲说,制作木偶头的过程是很枯燥的,希望4名学生能坚持下去。同时,她也表示以招收境外学徒的方式推广本土的木偶头雕刻技艺,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