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起点泉州开放融合再起航 千年古港谋升级(组图)

今日泉州网

泉州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兴,正谋求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盛

内容提要

今日泉州网12月20日讯 海南与泉州,渊源颇深,不仅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更同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旷古烁今的海洋航运史诗中,泉州有起点之名,而海南则是极为重要的中转点。可以说,海南与泉州都曾经得益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繁荣兴盛。

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下,海南与泉州都面临着再出发的机遇,如何发挥历史优势、拥抱时代机遇、找准地域定位、谋求发展跨越,成为了摆在海南与泉州面前极为紧迫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媒体“一带一路”采访报道走进泉州,本文为海南日报报道《千年古丝路 又闻驼铃声——海丝起点开放融合再起航》。

■ 海南日报 特派记者 饶思锐 郭嘉轩 陈蔚林 王培琳 本版照片均由特派记者 苏建强 摄

海口日报聚焦海丝起点泉州 民企撑起大好河山

海丝起点泉州开放融合再起航 千年名港谋升级(组图)

即将满千岁的泉州洛阳桥上仍人来人往。

海丝起点泉州开放融合再起航 千年名港谋升级(组图)

城市名片 福建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制图/张昕

强化功能定位、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千年名港谋升级

晋江之滨,九日山上,石林碑墙,层层叠叠。山石上一篇篇古人留下的祈风文,刻画着昔日泉州城下出海航船迎来送往的景象。

泉州因海运而兴,因丝路而盛,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

历史优势虽较为明显,但在新一轮的城市港口竞争中,泉州面临着福建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巨大压力,作为千年古港的泉州港,如何绝地突围,谋求复兴,这对海南的城市港口建设也极具借鉴意义。

据泉州市港航局航道站站长陈培焕介绍,当前泉州港主要采取了“夯实基础、差异发展”的战略,加强基础设施、深水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建设,通过与厦门港的差异化竞争,加快古港转型升级。“如厦门港主打外贸,泉州港就主打内贸,厦门港主打远线支线,泉州港就主打短线支线。”陈培焕介绍,目前泉州三个港区正在各自定位上加速转型,泉州湾港区致力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湄洲湾南岸肖厝和斗尾港区致力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石油和液体化工物流中心,围头湾港区致力建设对台经贸交流中心。

通过强化功能定位、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泉州辖区的港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其中港口的设计吞吐能力和吞吐量均已连续多年过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亿吨大港。如今兴泉铁路开工在即,泉州港有望打通向西的经济腹地,加之泉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泉州港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千年古港复兴可待。

“以侨引侨、以侨联侨”已成为泉州“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文化交融铸精神

“船到城添外国人”“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上商路的繁荣,使得泉州自唐宋以来就是“国际都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多元文化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孕育出了独具特质、开放包容的泉州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使泉州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传播的重要窗口。

目前,散居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就达5万多人,其中不少人至今活跃在中国商界。如阿拉伯人后裔丁姓回族企业家就创建了安踏、361°特步等众多知名企业。而爱拼敢赢、极具探索精神的泉州人,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帆,一代代下南洋、开商土,移居他乡、走向世界。如今,泉州籍的华人华侨已经遍布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其中90%居住在丝路沿线国家,他们在当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他们不仅是泉州市的重要捐资者、投资者,更是泉州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已经成为了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泉州市文广新局视听科科长陈煜沂说。

情感纽带系华侨,海丝之路再相交。据陈煜沂介绍,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打好情感牌,“以侨引侨、以侨联侨”,已经成为泉州“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因时间推移、生活环境的差异,如何增强侨二代、侨三代等对泉州的情感认同成为了泉州一项新的课题。为此,泉州市积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用文化来团结、凝聚侨二代、侨三代,通过价值理念和百姓情感的传递,进一步增强华人华侨的认同感和文化文明的共识。

以文化人铸精神。从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到举办亚洲艺术节;从赴马来西亚、老挝承办“中国福建周”系列活动,到推动“泉州—光州”旅游民间互访;从在纽约时报广场投放“海丝泉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到在泰国曼谷BTU卫星电视台开设常态化栏目《丝路·泉州》;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到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泉州市通过搭建平台,大力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增进文化共识,推动“海丝”文化走出去,进而增强泉州“海丝”起点聚集力、影响力,促进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

以国际视野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泉州大念“海丝经”

自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立足于发挥产业集群、贸易基础、文化积淀、华侨资源、港口潜力、企业人才等六大优势,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目标定位。

据介绍,下一阶段,泉州市将主动呼应国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泉州的比较优势,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在“以侨引侨、以侨联桥”、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撮合“两岸联手、产业融合”、增进海丝文化交流和海洋文明传承创新、深化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等六大方面谋求先行。

泉州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兴,正谋求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盛。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陶瓷、茶叶、丝绸、香料等曾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历经千年发展,如今这些商品已经成为了泉州县域经济的“拳头产品”。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成就了泉州繁荣的民营经济。30多年来,泉州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民营经济的“泉州模式”、“晋江经验”,使得泉州被誉为“民办特区”,泉州也因此连续16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

重振“海丝”雄风,泉州正摩拳擦掌。如投资800亿元加快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构建海丝重要节点,发挥桥头堡作用;如借助千万侨民的力量强化合作平台建设,增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合作,并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如引导石化、纺织服装、鞋业、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转型升级,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培育新丝路新产业等等。

拥抱国家战略,做好海丝主体,以国际视野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经贸合作、人文交流,谋求泉州再起航,这就是泉州的“海丝经”。

(海南日报 泉州12月19日电)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