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天际线定位洛阳江 将打造成魅力海丝侨乡(图)

海峡都市报

洛阳江定位为泉州城市天际线 将打造成魅力海丝侨乡

空中俯瞰洛阳江口,水城相接,天水一色,美不胜收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12月11日讯(记者 陈建辉 谢明飞 文/图)昨天,泉州规划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了《泉州洛阳江两岸天际轮廓线城市设计》评审稿。规划提出要将洛阳江定位为泉州城市天际线,打造成“远山含黛、近水映城、古今辉映的海丝侨乡”。

实际上,早在2010年,泉州曾就洛阳江两岸景观做过相关规划设计,而此次,是首次将洛阳江两岸景观定位到城市天际线的高度来编制规划。

两江尤其是洛阳江两岸景观整治,近年来颇受泉州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报都曾专版关注报道。尤其是海都报特别策划报道“生态泉州 大美两江”,在海都报读者群中反响相当强烈,其中还启动“水上看两江”活动,邀请包括泉州规划、市政、文化部门人士,以及泉州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第一次从水上看泉州城区的两江四岸。

【再规划】

提升海丝起点和文都的城市特色与魅力

泉州有“两江”:晋江、洛阳江。其中,洛阳江是泉州市第二大河流,随着泉州向环湾城市推进步伐的加快,其区位优势和功能影响力必将更加凸显。更为重要的是,晋江两岸片区开发已比较成熟,而洛阳江两岸仍是一片开发“处女地”,仍难能可贵地保持着“显山露水、山水交融”的泉州山水城市原生态面貌。

在泉州“十三五”规划建议建设“五个泉州”中的“海丝泉州”,也指出泉州需要突出“一重环湾”,加快晋江、洛阳江两岸景观整治和同步开发。将洛阳江打造成景观走廊,也是近年来多名泉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规划提出,新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站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风口,洛阳江作为泉州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其“一江两岸”的天际线城市设计,对于泉州城市特色的营造和城市魅力的提升、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定位】

远山含黛、近水映城、古今辉映、海丝侨乡

城市天际轮廓线,又称城市轮廓、城市全景,是以天空和远处自然山体为背景,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景观的轮廓线组成,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形象,被誉为“城市名片”。

伦敦是城市规划中的典范,泰晤士河两岸看过去,就是伦敦的城市天际线;上海北外滩地区,也由此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古都特色、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南京玄武湖西南岸,以及让山的背景永远都是蓝天的杭州西湖等,都是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好的城市天际线,都以其独特的意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意象性可以由多种方式获得,如标志性建筑物在高度或形体上的突出、自然景观的巧妙利用,以及天际线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韵律等。

泉州洛阳江两岸天际轮廓线是什么形态?城市天际轮廓线结构体系到底该怎么布设?规划提出,洛阳江两岸景观总体形象定位为远山含黛、近水映城、古今辉映、海丝侨乡。

【范围】

从经九路至入海口,南北约20公里

规划范围为北至经九路,南至入海口,东西各向外延伸1至2个街区,西侧主要至安吉南路,东侧主要至洛沙大道。南北约2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600米,面积约71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北至惠女水库,南至东海大街、入海口,西至福厦高速、万虹公路,东至百崎湖东侧规划南北主干道,南北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1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为“三廊、四区、十四点”,其中,三条景观廊道为跨江大桥,四区为田园生态体验区、古桥历史文化区、滨江现代生活区、泉湾现代都市区,十四点为陈三坝、洛阳古桥、市民广场等景观节点。该结构设计重点在构成一个高质量、高品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滨水城市轮廓线,重点突出激动人心的滨水节点、连续的开放空间,展现泉州城市未来发展、大气开放的海丝文化新名片。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