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闽南版12月7日讯 德化九仙山山顶轻雾漫漫,破旧简陋的气象站时隐时现。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曾,不顾劲吹的寒风,执意绕着气象站走两圈,他喃喃自语一句:“风雨屹立一花甲,今日终要焕新颜”。
德化九仙山新气象站效果图
60年前的艰苦岁月,第一代气象人肩扛背驮,将一石一瓦挪到山顶,建成了他们的第一个家。1955年10月1日,从这里发出第一份气象报文,标志着九仙山气象站正式建立。两年后,老曾才呱呱落地。
如今,石头房危房改造,按照计划,九仙山气象站业务基地将于2018年完成重建,老曾心里盘算着,那一天一定要回“娘家”看看。
旧事
那些背石头上山的人
老曾名叫曾再兴,在九仙山气象站工作40年了。
1975年12月,一个寒风刺骨的早上,他正式上山,加入“气象革命队伍”。当时,负责勤杂的同事交给他一套办公用品:一盏煤油灯、一个手电筒、一个烤火炉、一套砍柴刀和绳子。他抬头仰望四周,只有一栋大约300平方米的石头房,石墙、木头地板,屋顶上盖着瓦片,晴天的午后,条条光芒透过瓦片缝隙,直穿地板上。
老曾说,这栋石头房比他还年长两岁。1955年,上山还没有公路,只有一条被踩出来却时常又被杂草“夺”回去的山路。在驻地部队的帮助下,由气象人、村民和民工组成的运输队,肩扛背驮地,将山下的条石、木板等材料搬上山。
上山下山要爬过一个个山头,往往清早出门,中午才能到山下,返回山上时天已漆黑。一次,一位同事被毒蛇咬了,山上的气象人将伤者用两块木板拼凑而成的担架抬下山,闻讯的民兵开着吉普车带上医生往山上赶,在半山腰会合后,就地展开抢救。
老曾因此最怕生病。
但躲不过的还有寂寞。气象站人少,常年驻守,一年到头也难得下山见老婆孩子。偶尔碰到一两个上山的人,就拉着人家来吃饭聊天,好像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老曾还学会抽烟打发时间。那时粗制的毛烟,还是从山下街市买来的,买多了怕山上湿气重,买少了又常不够抽,令他犯愁。
直到1979年,上山道路变成了长宽可见的沙土小公路;1997年9月,德化县政府建设的柏油路通车了。2012年,又修筑成了直通的双车道水泥公路。石头房也历经多次修缮,但办公场所仍然是那栋破旧的石头房。
老曾说,当年背石上山的人大多已离世,这些旧事,也只活在气象人的口口相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