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65岁老人潘火灿放不下“掌中人” 布袋戏面临失传

今日泉州网

65岁老人和他放不下的“掌中人”

担心心爱的布袋戏失传 潘火灿一直坚持演出

南安65岁老人潘火灿放不下“掌中人” 布袋戏面临失传

潘火灿操作布袋木偶“秀才执笔”。

南安65岁老人潘火灿放不下“掌中人” 布袋戏面临失传

潘火灿整理提线木偶。

一副戏担,一个小舞台,一位老艺人,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述说出一幕幕帝王将相的炎炎史事和世间的百味人生。

昨日,在乐峰镇厚阳村,记者见到了“刈拍祖”布袋戏传人、厚阳木偶剧团团长潘火灿。这位操弄“千军万马”的65岁老人正小心翼翼地取出布袋戏偶的戏服,准备拿出去晒太阳。从事布袋戏演出数十年,他乐在其中,可一想到技艺无人传承,又不免忧心忡忡。

流动的戏台:一担傀儡随处行

“本帅张看,自幼训练弓马,无所不通,上阵开硬弓,舞大刀,万夫莫敌……”潘火灿的左手套上白马,右手套上木偶,只见大将军张看骑着白马,手里呼呼生风地挥舞着大刀,伴随着一长串的清唱,《虎霸关》的故事开始了。

潘火灿手指灵活舞动,马背上的张看舞刀往前一挑,手指往后一划,威猛出关,上阵杀敌。潘火灿的手忙着,嘴也没闲着,不但要唱,还要不时地吹口哨,模拟战场各种声音。听着悠长清脆的唱腔,记者也不禁沉浸于故事里的万马奔腾。

“我还会让木偶提笔写字、舞刀弄棒、推囚车等。”说着,潘火灿又拿起另一个木偶“秀才”。只见他手指一套上青衣木偶,这木偶仿佛有了灵性,坐在绿色的椅子上,右手一扣一提,竟轻轻松松拿起原本放于桌上笔筒的一支“笔”,蘸点墨水,捋下细毛,“秀才”有模有样地写起字来。

而这一切,都藏在潘火灿的戏担里。记者看到,潘火灿的箱子里,有四生六旦四净二末一丑等10余个特制木偶,还有几十套的木偶戏服,虎、马、龙、蜈蚣等10多个动物木偶的角色配制,刀、斧、枪、棍、剑、箭、耙等木制兵器一应俱全。

“这些戏服全是你自己绣的吗?”记者摸着一件件有点陈旧,但做工十分精细的小戏服,好奇地问道。

“原本祖师爷传下来的戏服,制作精细得多,可惜文革“破四旧”时被烧毁。现在的这些是我自己按照记忆,绣出来的。”潘火灿拿起一件战甲给记者看,战甲上用绣线绣着金色的护心镜、龙头图案,记者翻开旦角的服装,看到一双手工缝制的“三寸金莲”。

“这些都是父亲的宝贝,今天你们来了我才有机会摸一摸,以前他都不轻易让我们碰。”潘火灿的二女儿潘春凤说,以前父亲晒木偶戏服时,家里的姐妹还要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看着,防止其他小朋友触碰。

曾经的繁华:1个月有32场演出

“很小的时候我就受父亲和大哥的影响,喜欢上了布袋戏。”潘火灿介绍,他从7岁就开始正式跟父亲学布袋戏。他的父亲是“刈拍祖”传人黄挨司的第64代弟子,只将技艺传授给2个儿子。

“那时候刚上学堂,每天还得拾猪粪赚工分,只能趁晚上点煤油灯练习,有时候还没放学,老师又不同意请假,我就撂下书包给同桌,溜到父亲表演的地方去帮忙表演,边学边练,手艺渐长。”潘火灿回忆道,只是文革时“破四旧”,剧团里的木偶、剧本、铿、锵等统统毁于一炬。

“看到世代传承的东西就这么被毁了,父亲当场放声大哭,没多久便过世了。”潘火灿说,文革持续了10年,布袋戏也停唱了10年,其间他做过流动工,成了家,却始终放不下父亲传给他的“掌中人”。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