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白濑水库将移民3万多人 记录故土留住乡愁(组图)

海峡都市报

留住乡愁

安溪剑斗镇后井村,阿嬷在家门口的守望,成了我们相机里最动人的画面

安溪剑斗镇后井村,阿嬷在家门口的守望,成了我们相机里最动人的画面

剑斗镇90%的人口即将大搬迁,以后这里将沉浸水底,成为历史的存在

剑斗镇90%的人口即将大搬迁,以后这里将沉浸水底,成为历史的存在

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却攒下了一段段美丽乡愁。

当时光缓缓回到1972年,作为泉州的一个“生命库”,南安山美水库建成。伴随它“诞生”的是,一批南安九都人迁徙他乡。从那一刻起,他乡即故乡。

而后,九都大山的子女们移居南安的洪濑、康美、东田、码头等地及省内的长泰、同安、三明、平和、南靖、漳浦。

在《九都镇志》里,我们找到了这段历史的影子:迁移4264户23347人,最后九都剩下6000多人,就地迁高重建。到了1996年,因山美水库扩蓄,又动迁1428人。【安溪白濑水库工程筹建大事记

目光从历史的缩影中抽离,泉州最大的水库安溪白濑水库,预计明年年底开建。这意味着,安溪和永春两县5个乡(镇)15个行政村及2个集镇所在地的36664人,将开始另一场大规模的迁徙。

他们身后,有香飘四溢赖以生存的茶园,有每个畲族村民敬重的200多年历史的祭祖宗祠,有和山壑作伴几十年的林场。一句话,不舍故土,但接受搬离,也憧憬第二故乡的模样。

为了留住这份“不舍”与“憧憬”,我们行走在11月底的闽南各地。阳光撒欢,暖暖午后,听听蹲坐在安溪古厝门前的91岁阿嬷聊家常,看看迁居同安努力打拼的南安人李义跃一家。

至此,也许,故土正如潜游在心底的鱼,悠悠地浮出那片记忆海,勾勒着简简单单的快乐。

记住过往 重启新生

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田园式的悠然生活,即将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启动。

预计明年年底,白濑水库就要开建。安溪、永春两个县五个乡镇三万多人,将离开故土,离开现在熟悉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在此之前,我们用镜头,定格住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或许多年后,它们将成为许多人永久难忘的记忆。

记住曾经美丽的过往,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生。

相信每一次新的开始,都会带来不同的惊喜。

一桥一轿一宗祠 抹不去的美丽乡愁

行走在安溪剑斗镇圳下村的四美桥上,扶着部分断开的栏杆,望着桥下潺潺的西溪水流,50岁的吴荣誉若有所思。作为了解外界的必经通道,四美桥已伴他走过近半世纪。

“以后,水库建成后,我家就淹没在水中啦。”吴荣誉有些不舍,但又喃喃道,“早就听说白濑水库要建,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但真正要动起来,还是有些不知所措”。

114年四美桥 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

吴荣誉的家,在剑斗镇圳下村的东南角。晋江西溪流域,将他所在的区域与同村隔开,也因此,四美桥成了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吴荣誉一家与当地众多村民一样,以茶园为主要经济来源。

“听代代相传的说法,以前四美桥还没建时,村民们要出门,只是搭个简易木桥出入,后来西溪流域不断出现水涨,久而久之将木桥冲垮,还有村民划着小船出入”,吴荣誉说,再后来,木桥又搭起,直到这座石拱桥四美桥的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听说桥要修缮,村民们二话不说,主动出资。

四美桥的建成史,桥头上竖立着两块石碑写着答案。这两块石碑,记载着四美桥的县级文保单位身份和四美桥的简志。桥始建于1897年,历经四年建成。石碑上写着,《安溪县志》记载,四美桥为晋江西溪上游最早建造的大型石拱桥,历经风雨沧桑,1998年在县、镇政府及各单位、村民们的热心支持下,又有贤人志士解囊集资,总投入27万元,在原桥面顶隔层复建为钢筋水泥永久桥,2002年10月,被列为安溪县文保单位。

圳下村支书王文埔告诉我们,村里约有2225人将涉及水库建设搬迁,另有1000多人无需动迁,而吴荣誉所在的区域也属动迁范围。今后,四美桥连同房屋,都要成为水库的水下一景。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