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世界的语言。
以艺术之名,过去的10天,泉州与来自40多个国家的伙伴一起,叩响了文化共生、民心相通的大门。超百万人次观众参与盛会,国内外80多家媒体460多名记者见证盛况……践行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共享发展”的理念,昔日“梯航万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再度编织起一条合作交流、互联互通的文化丝路,催生出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海丝精神,在这里延续。亚洲艺术节首次牵手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开启了全球第一个以海丝命名的艺术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成立了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中央同时批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以此为平台载体,“一带一路”的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泉州以海丝起点的担当,再次打通了一条跨越大洲、活力奔涌的经贸文化大动脉。
——亚洲价值,在这里提炼。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文艺工作者,穿越大洋大陆,共赴这场艺术相辉、思想交融的盛会。他们从跨文化交流中探寻共同的文化价值,达成了《泉州共识》,迈出了“维护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建设共生共荣亚洲文化生态”的坚实一步。
——文都内涵,在这里深化。以艺术节为桥梁,亚欧文化之都城市首次相聚,并分享了文化之都建设中的经验与思考,表达了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作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和牵头城市,泉州发出了建立“文化之都”城市联盟的《泉州倡议》,助推文都交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有力服务了国家文化外交大局。
——文化引领,在这里凸显。文化带动古城复兴,助推业态更新,引领新区发展,形成了“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的格局。在给城市带来巨大生机和能量的同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百姓生活,提升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油然而生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豪。
“舞台”+“讲台”
盛况空前的亚洲狂欢
当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遭遇不分国界的艺术盛会,会碰撞出怎样的惊艳火花?
展演盛况空前、论坛规模最大、媒体空前聚焦……泉州将历届亚艺节的“规定动作”演绎到极致,跨越国界的美,随处可见。
这种跨越国界的美,在不设边界的舞台上绽放。
没有主持串联,不设舞台边界,开幕式晚会大幕开启的那一刻,意味着这是一场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艺术盛宴。90分钟的视听盛宴,回荡着蒙古马头琴的豪放悠扬,流淌着越南竹排琴的叮咚声响,蕴含着孟加拉舞的踢踏之韵,盛放着日本“破天荒”的恣意狂放……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后台。
红色长耳的“魔鬼”,俏皮地上下打量,衣袂飘飘的“仙女”颔首应和……这一幕,发生在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的舞台角落。来自荷兰木偶剧团和扬州木偶研究院的两个木偶在后台“邂逅”,它们背后的操纵者,两位素不相识的演员,则默契地相视一笑……
这不是定格于片刻的画面,而是一幅连绵的画卷。类似这样会心的笑容、默契的配合,在整个艺术节期间随处可见。比利时现代舞的铿锵韵律,应和着泉州广场舞的草根节拍;首次开启的欧亚城际交流装置,让泉州与德国柏林微笑地打了个照面;“佛自故乡来”唐卡艺术展,讲述着文明传递的轨迹;国际艺术美食节,激活了人类共通的味蕾……艺术之美,超越了国籍的界限,突破了语言的藩篱,将彼此的心灯点亮。
这种跨越国界的美,在共通的情感体验中流淌。
“我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母亲,在喂孩子的时候,她的嘴巴都会下意识地张开。这样一个细节,就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基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上,道出了文艺交流的真谛。
随着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第三届“文化的力量”论坛、国际文化之都TED论坛等活动的展开,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场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盛会中满载而归。他们探寻共同的文化价值,共商文化合作共赢之机。昔日的丝路起点,再度成为各国文化取长补短、互学共鉴的始发站。正如《泉州共识》所言,维护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建设共生共荣亚洲文化生态的愿望,在这里冉冉升起。
这种跨越国界的美,通过媒体,传扬到世界各地更为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