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11月17日讯 昨天在家歇息了一天,77岁的胡秀兰还是有点恍惚。
胡秀兰家住泉州鲤城区西郊社区,同小区的女儿常能回家看她,有时她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女儿,而远在南安丰州胡厝的母亲,已经96岁了。
胡秀兰买好了菜和肉,去看96岁的妈妈
前天,她刚从母亲家回来。上了年岁的母女俩,窝在一起聊了4天4夜的私房话。离开的时候,母亲在亭子里远远地送她。不知道下次再见母亲,又是什么时候了。那么艰辛的来路,似乎也淡去了疲乏。
“来路艰辛”并不是比喻,这四个字,每一个字化作小恶魔,一步一步阻挠着她——
她今年两次回娘家探望母亲,都迷路了,困在山里了。她又慌又怕,可能见不到母亲,也走不出山了……
最近的一次,是11月11日。
那天一大早,没有知会女儿,她买好了猪肉、蔬菜和饼干,揣着10块钱,坐公交到泉州动车站。前些年回娘家,她坐完公交转摩托车,至少得再花20元。她想省省钱。
记忆里,翻过一座山就是娘家了。21岁结婚,她和娘家始终只隔着一座山,想回去了就背上篮筐,一边捡柴火一边赶路,个把小时就到了。
可这天,她已经走了两个小时,眼前山路崎岖,风景一片陌生:山还是那座山,路却不是那条路。
中午12时许,附近庄庵村村民许先生发现了半山腰荒草丛边的胡秀兰,看她绕着山路走了一遍又一遍,赶紧把她带到家里,并打电话报警。北峰派出所的民警找到胡秀兰时,她手里还提着给母亲的吃的,一路爬山迷路,东西已经七零八落。
村民说,山那头确实是胡厝,但这几年公路不断新建,进山没路了,别说老人家,就是小伙子要翻山过去也难。
而这样揪心的“回家”记忆,在今年正月初三就能找到翻版。那一次,胡秀兰在山上被困了一夜。夜里,她走得腿和膝盖都划出了血,一直到天亮才颤颤巍巍下山。
胡秀兰不识字,也不记得家里电话,民警驱车近半小时,将她送到胡厝。
“妈妈,妈妈……”还没到娘家,胡秀兰就认出了老房子,屋里的老母亲迎了出来,白发苍苍,佝偻着背,眯着眼把脸贴近女儿。“妈妈,你还认得我吗?”“认得呀,要走近了我才能看得清楚。”
绕过了一座山,胡秀兰终于见到了母亲。
96岁的母亲身体一直硬朗,寡言少语,靠捡柴火拉扯大5个儿女。娘家路远,丈夫去世了,胡秀兰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每年只能回去两三回。几年前,一个外甥生病去世了,村里有人竟说,老人寿命太长,会折晚辈的寿。胡秀兰是大女儿,不忍心母亲被人说,可自己没钱,把母亲接过来也是受苦,就想着多回去看她。(记者 彭思思 吕波 通讯员 李小萍 文/图)
□短评
亲情也能共白头
央视拍过一个纪录片,采访一些大山里的老人。主持人见到一个老太太,一问,已经75岁了,满头扎着小辫子。
主持人问:大娘,你头上的辫子自己扎的啊?
老太太说:不是!是我妈给我扎的。
主持人走到屋里头一看,还真有一个更老的老太太,一问,已经90多岁了。
有一种母女,是俩人都一起变成老太太了,妈妈还能给女儿扎小辫。
人们总是歌颂爱情。其实,人性里原本还有一种渴望,就是有一种亲情也可以共白头。
这种渴望并不难见。今年7月6日,南安石井林柄村,老人陈文骞过了他94岁的生日,30多名子孙轮流上前行跪拜礼祝福。像这样给老人过生日,子孙们已经坚持了40年。(扫二维码查看报道)
孝顺这种事,贵在坚持。而坚持这种事,贵在心存执念。能做一世儿女,那是老天注定的缘分。能坚持做一辈子儿女,那就得靠人去一步步修行,就像胡秀兰,一步步走山路一般的修行。
心里的惦记有分量,脚下才能翻过那座山。(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