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到访源和1916 (戴涵琦 摄)
9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梦溪冒雨参观李贽故居;10日一早,他又跟陪同的泉州友人提出:“我还想再去一次。”
不仅是李贽故居,短短两天,从开元寺、承天寺,到老君岩、古船博物馆……这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把想去的泉州文化景点看了个遍,一次看不够的,还要再去一次。事实上,因为腰椎不好,也因“贪恋书房”,在他记忆中,上一次这样的“远足”,还要追溯到两年前到海南看南海观音。
为什么他对泉州文化这么感兴趣呢?
谈铁观音
你知道茶醉是什么感觉吗?
谈话从一杯铁观音开始。
“喝铁观音是会醉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吗?”放下茶杯,刘梦溪说,和酒醉的微醺不同,这种茶醉太美妙了,像最干净的水荡涤过五脏六腑,让人眼神越来越明亮,心思越来越通透,仿佛看见清风明月、蓝天白云;又像《文心雕龙》里形容进入写作兴奋状态的“澡雪精神”。
谈泉州文化
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刘梦溪认为,中国文化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以儒家为主,同时也融入释道精神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此之外,还有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信仰,就是“小传统”。
他认为,在泉州,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显得尤为突出,这里既是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大传统”与“小传统”融汇最好的文化区域。在这里,儒家思想占主流,但道教、佛教乃至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能共生共荣。“当然这与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历史相关。我们看了古船博物馆,非常震撼。”
刘梦溪上世纪70年代也来过泉州。相比那时,他感受到很多变化,比如古船博物馆的馆藏今非昔比,而老君岩以前是孤零零一座石像,如今周围树木繁茂,建起很多相宜的人文设施。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从“大传统”里的泉州文化名人李贽、弘一法师,以及如何重构传统文化的宏观命题,到“小传统”的“勤佛日”礼俗,他都有一番精妙点评。
谈弘一法师
泉州有其大量遗迹值得骄傲
“我对佛教有一种内心的亲近。到泉州最想看的,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刘梦溪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数十年,儒学大师马一浮是研究重点之一。而李叔同正是马一浮的挚友。他告诉记者,李叔同的出家,和出家后选择佛教中戒律最严、修行最苦最难的律宗,都受到了马一浮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去了弘一法师的化身处,还有他习字教徒的月台别院。这些地方保护得很好,一派清净,令人感动。”刘梦溪说,弘一法师在佛学的“末法时代”,刻苦向佛,生活之简朴自律,令人感慨;在国家危亡之际,则发出了“念佛不忘爱国”的狮子吼。“他在泉州13年,留下大量文化遗迹、精神财富,他是一个人格的典范,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仅此一点,泉州就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