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在即,“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也将开园。目前多个景点脚手架已全部拆除完毕,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完善工作。据了解,本次亚艺节期间,“海丝情怀——名家画泉州 泉州名家画”美术作品展、“力的共生”当代艺术装置个展、“花团锦簇——相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植树种花纪念仪式等活动将在公园里举办。昨日,记者再次探访,走在揭开面纱后的公园里,仿佛来了一场海丝穿越之旅。
亮点一
【水镜】 倒影雾境入宋元 如梦似幻来穿越
公园入口,是中英文的公园名称石雕,波浪形的造型显得大气美观。继续前行,则是一片用大理石铺设的宽阔广场——水镜冷雾广场。中间凹陷处一片浅浅的水体,宛如一面明镜,将蓝天白云、红花绿树和远处的帆影主调尽收其中,形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天然水彩画。浅水消退时,井然有序镶嵌在地面的喷雾头,喷雾出水气体,如梦似幻,带人重返泉州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繁华场景。
结束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带着发梢上一点点小水雾继续前行,一幅海丝路线图雕刻在地面上,作为核心区海丝主题呈现的序幕点明主题,清楚再现古代海丝路线,漫步其中,在游览中追忆,在互动中体验。
亮点二
【帆影】 凹凸有致白无瑕 巨帆矗立水中央
紧接着,就是一座矗立在湖心的洁白无瑕的帆影主雕。雕塑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位于亚洲园中心轴线上,粼粼波光,如梦如幻。
“海上丝绸之路”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承载着当今人们的梦想。这座雕塑,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象征。它展现出对昔日辉煌的回忆和对未来辉煌的憧憬,昭示着人们将沿着海丝的足迹,满载和平与友谊,续写祖先的梦想,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此起航。
亮点三
【红房子】 一砖一瓦一棵树 文都魅力惹人醉
帆影主雕的左边,在水镜广场的左侧,有一座醒目刺桐红建筑。顺着飞架于屋顶的长坡而上,可直接进入庭园的大殿里。走入大殿,阳光透过透明的屋顶投射到红色的地面,光影交错,给人以幽静、恬淡的感觉。
地面铺设一张海岛图画,呼应海上丝绸之路,凸显泉州的海洋文化以及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而未来,当绿草自由生长在红瓦地面的缝隙间,雨水、阳光渗透到地下,这种生态循环的方式可实现一次诗意的重生,又运用到了“海绵城市”的原理。
亮点四
【力的共生】 倔牛鳄鱼巧混搭 洪荒之力共生长
在红房子左侧,记者看到一个正在进行最后完善工作的鳄鱼展品。此展品目前放置在公园左侧的“力的共生”区,一头银色的大牛与藤编的鳄鱼相向陈列,意指两力共生发展。
现场工作人员沈文伯告诉记者,这条鳄鱼长二十几米,总重近一万斤,以钢筋为基本结构,再缠上山藤,编制出鳄鱼的形状,光是湿山藤就用掉了四千多斤。
“这只鳄鱼每展览一次就得修补一次,根据钢筋框架置换和补充山藤。”沈文伯说,他是鳄鱼修补工作的总负责人,今年六十来岁,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竹艺,“只要给我个样子,我就能把东西编出来。”据介绍,鳄鱼最难编的地方集中在头部,尤其是牙齿等细节,编得好、编得像才能显示鳄鱼的霸气和力量,而这一部分工作主要就是由沈文伯一个人完成。
亮点五 【绿房子】
错落有致具匠心 山间绿意入眼来
再看帆影主雕右前方,是一座造型十分特殊的绿房子。从外观上看,它由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形状,错落有致地组合而成。更特别的是,它穿了一件缝满了“口袋”的军大衣,这些“口袋”里种满了绿色植物。进入内部,就像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空气中带着植物的清新。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绿意盎然的创意生活场所也是一个公共空间,既能给游人提供阴凉的休憩场所,多个观景平台也为大家想一览全园提供了便利,游人可以选择先到绿房子走走,登上观景台,看看下一站想去哪个地方。
亮点六 【海丝群雕】
史诗卷轴刺桐港 述说千年海丝梦
从绿房子穿过,即来到了一排栩栩如生的石雕群之前。这幅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史诗长卷式的叙事方式,分三个篇章逐一展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昔日泉州海丝繁盛的景象以及宋元时期泉州作为第一大港的辉煌;内容选取典型的海丝元素和泉州符号,以情系蔚蓝、海丝繁盛、扬帆逐梦作为故事讲述和情感传达的核心。
使节来访、货品装卸,港口贸易、扬帆远航,共同组成了一幅“市景十州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画面。作品既强调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又兼顾当代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同时达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当代的统一。
亮点七 【东南亚群雕】
多元文化放光彩 海岛国家展风情
气势磅礴的篇章落幕,平复好心情,让我们继续前行。沿着木栈道,穿过小桥,经由一条双色沥青小道,来到了主雕塑帆影的背后,即是东南亚群雕所在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海路通道,东南亚担负着海上驿站的作用,连绵的岛屿、多元的文化构成东南亚缤纷异彩的地域特点。这组群雕以东南亚海洋岛屿文化为意向,展现海丝文化中东南亚的多彩、欢乐、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