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卖的自制美食 更安全?
新规拟要求,网络食品经营需取得经营许可
朋友圈里的DIY美食轰炸
现在谁的微信朋友圈没有几个卖东西的微商?他或她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或好友。朋友圈里的自制食品经常自称“零添加”,事实上“零添加”美食并不意味着更安全。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在规范网络食品经营行为,就此记者调查了解,泉州人朋友圈的DIY食品还真是火爆呢。业内人士表示,微营销的监管存在空白,待《办法》实施后,朋友圈活跃的美食销售也将戴上“紧箍”。
调查 朋友圈 DIY食品逆袭
DIY生日蛋糕、芋圆、肉干,代加工的烤生蚝,澳洲、英国、美国等各地代购食品……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微信,随时随地可以实现叫餐、外卖服务,“一条微信,美食上门”,而卖的食品种类琳琅满目,既有生鲜,又有加工的熟食,还有送货上门服务。
“现在谁的微信朋友圈没有几个卖东西的微商?”读者小珊称,已逐渐习惯通过微信购买部分食品的生活方式。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活跃在朋友圈的微商大多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通过朋友卖自己制作的食品;有些则是代理其他商家或厂家的商品,赚取差价或按比例获利。
市民陈女士是去年开始在微信上做食品经营。“一个朋友在微信上卖豆花启发了我:朋友圈不仅可以用来卖首饰、化妆品,还可以卖食品。”
无独有偶,市民郭女士也是受朋友启迪,开始在朋友圈销售生蚝、肉干等食品,“最初只是代售生蚝,做代理商,后来因为自己也喜欢吃烤生蚝,就逐渐开始做熟食加工,烤了再送”。
而黄女士则是喜欢吃甜品,于是学着做甜品,并逐渐发展到在朋友圈卖甜品,“生意很好,大家口口相传,来买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我一个人常常忙不过来”。
“无需投入多余宣传费用和门店费用,无库存压力。朋友再推荐给朋友,一传十,十传百,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一名从事朋友圈加工食品销售的微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