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厚葬陋习屡回潮大起底 “薄养厚葬”赚面子(图)

泉州晚报

丧事大操大办屡回潮,移风易俗遇瓶颈——

厚葬之风为何“久吹难歇”?

泉州厚葬陋习屡回潮大起底 “薄养厚葬”赚面子(图)

出殡队伍挤占道路影响交通(陈小阳 摄)

西乐队、腰鼓队、长龙般的车队以及庞大的亲友团……这是在迎亲吗?不,这是一支送葬队伍。近段时间,殡葬陋习却有回潮抬头之势。多年来,相关部门实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殡葬管理规定,大操大办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生在苏州杭州,死在福建泉州”,这句流传的俗语表达的是古代泉州厚葬的陋习。据保守估计,眼下一次丧事即使是“简办”,花费也要数万元。这种大操大办的“厚葬”之风为何“久吹难歇”?相关部门该如何倡导文明的丧葬方式,让丧葬陋习远离现代城市文明?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多方探访。

现象篇

厚葬之风又抬头

队伍绵延百米 送葬阻碍交通

9月23日上午,泉州中心市区泉秀街附近出现一支殡葬队伍,其由多支腰鼓队、乐队及庞大的亲友团组成。据目测,该队伍有数百人,加上随行的车辆,绵延数百米。由于队伍较长且行走在机动车道上,周边的交通十分拥挤,在附近执勤的多名交警赶紧到路口为这支送葬队伍“护驾”,避免造成交通拥堵。

无独有偶,数日前在东街,一支百余人的送葬队伍从东街穿过,虽然队伍看起来不长,但行走在原本就拥挤的机动车道上,造成交通阻塞半个多小时,现场一片混乱。在附近的执勤交警立即赶来维持秩序,疏导交通。

家属哭丧 亲友赌博

日前,记者跟着一支送葬队伍看到,参与送葬的乐队成员,在歇息时聚到一旁,拿出钱,一群人玩起了“牛牛”(一种赌博形式),还不时传出嬉闹声。令人诧异的是,不仅如此,灵堂变成赌场似乎也成了一种风俗。

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他不久前在市区参加了一位朋友家人的追悼会。其间,他注意到,有些人并非真正去悼念死者,而是送完礼金后,直奔麻将桌,开始赌博。这边,家属们在哭丧守灵,那边,却是一群人情绪激昂地赌博着。事实上,不少家属并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然而风俗已成,也无可奈何。

哀乐扰民 频现神曲

上个月,市区庄府巷附近一位老人过世,家属们在住处楼下设灵堂悼念,前后3天,哀乐响彻周边。噪音吵得附近居民心神不宁。

市民黄先生回忆,去年年初,邻居家中办丧事,从凌晨3点多就开始鸣锣奏乐放鞭炮,“吹什么的都有,从《世上只有妈妈好》,到《好日子》《天仙配》,不管什么歌曲,一吹就到天亮。不说影响别人休息,就这歌曲也让人哭笑不得”。

影响篇 大操大办劳神伤财

影响市容 暗藏隐患

据观察,不少送葬车队绕道环行,一般都选在清晨上学上班的交通高峰期,且一路燃放鞭炮、鼓号奏乐、抛撒纸钱。缓慢的行进速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一些葬礼还让丧主“事上加事”。2009年3月21日中午,市区义全街有出殡队伍,路边纸钱未烧尽,风吹后,点着了附近一栋房子。被烧着的房子共有三间,一间堆满干草,另两间荒废,约8平方米。

还有市民反映,在市区中山路花巷口,经常看到有人直接在马路上烧“纸屋”,深夜在马路上办仪式,把路人吓得惨叫。

名堂多 花销大

一场葬仪的花销有多少?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雇一名喇叭匠500元,如果雇的是管乐队则要2000元以上,雇哭丧队一般需500元。“纸活”都在千元以上。停灵一般是3天,每天招待前来吊丧的客人至少5桌,每桌100至200元,也有档次较高的。送殡那天,至少摆10桌,每桌也都在200元以上。现在凡建墓的都要立墓碑,不算人工费,仅买一块墓碑就得上千元。办一次葬仪,少则数万元,还有人讲排场一场丧事就花了10多万元。这对普通家庭而言,负担很大。

生者不快,死者难安。2008年11月,收入微薄的来泉务工人员王某,因无钱葬母,在南安上演了一幕“沉尸葬母”的悲剧。2009年4月,悲剧再次上演,家境贫困的晋江来泉务工人员郑某,因女儿病故无钱火化,无奈将其尸体弃之荒野。

泉州厚葬陋习为何渐成风气?

“薄养厚葬”赚“面子”

一位市民说得好:“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大操大办,都是做给活人看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操大办丧事的人,大多数是“迫于形势”。与其如此,不如老人活着时多尽点孝。”

当然,厚葬风之所以能够渐成风气,也的确有其“心理”根源。在一大操大办的出殡现场,记者听到不少市民对事主的做法赞叹:“人家的孩子,真是好样的!”

情感专家张秀云认为,中国人是举世公认的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隆丧厚葬的传统一直延续几千年之久。厚葬死者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赞扬。然而人们发现有许多得到厚葬的老人,儿女在其生前并不孝顺。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举办丧事时,就会多花销,而经济条件不好的也只能跟风。

泉州社科专家朱学群表示,泉州的丧葬出现一种符号化、程式化的迹象,“就像演戏一般,就算对丧葬一点都不懂,人们也只要按步骤来。”不少人不惜大办赚“面子”,因为厚葬对抬高长者、老者的社会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社会行为不仅可以让老人的“面子”增光,同时子孙也能从中受到“恩泽”。“‘喜事不要去插头阵,白事要主动帮忙’一直流传着。”此时,也是户主难得展现自己的一次机会。因此,有不少家庭不惜大办丧事。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