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发现《针路簿》 内容出现郑和 证明郑和来过泉州

泉州晚报

晋江发现《针路簿》 内容出现郑和 证明其来过泉州

《针路簿》中的文字表明,下西洋前郑和来过泉州。

【核心提示】

今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纪念日。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我国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远航,首次下西洋(西太平洋、印度洋)。此后直至宣德八年(1433年),他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每次出航船只多达200多艘,随行人员达2.7万多人,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

近日,读者蔡先生提供了一本泛黄的《针路簿》手抄本,上面记载着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就已亲自前往东西洋考察线路。相关资料佐证,当时他来过泉州筹备下西洋事项,如收集航海资料、招募船工等。

□记者 黄雅珊 文/图

晋江发现《针路簿》 内容出现“郑和”

这本《针路簿》即航海图页面宽27厘米、高24厘米,有百余页,已经泛黄,个别页面出现破损。蔡先生说这是他从晋江一户行船人家中收藏到的,其主人说是世代流传的手抄本。

《针路簿》里的一句话引起了蔡先生极大的兴趣。这句话是“永乐元年 奉旨差官郑和李敏等出使异域 川往东西二洋等处 开输系政牵图星样山屿海岛及水势图存一本 务要能选取山形水势 日夜研究不致有误也”。他说,他之前收集到不少《针路簿》,但里面都没有出现“郑和”二字,“泉州文史界表示郑和来过泉州,但史料并不多。前往东西二洋通常要经过泉州,这本《针路簿》佐证了这一推测。”

多方资料证明 郑和来过泉州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看过该段文字后,觉得内容似有纰漏,可能是抄录者在摘抄时出了错。后记者查到,福建集美航海学院收集到一本《福建渔民航海指路薄》,内有相似内容,为“明永乐元年奉旨差官郑和、李恺、杨敏等,出使异域,躬往东西二洋等处,开软(朝)贡累累,校正牵图星样(牵星图样),海岛、山域、水势一本,务要巽取能识山形水师,日夜无歧误也”。陈鹏鹏认为,这两段资料的语言组织虽有所差异,但可表明,在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前,郑和就受命前往东西洋,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此外,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与郑和并肩领航的福建籍先贤王景弘在出航前“调雇泉州船,以东石沿海名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2005年,安溪县湖头镇村民邓国兴家中发现一本清末同治年间的手抄本《邓氏族谱》,其年代可反映其先祖邓回曾随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这些出航资料都证明,正式下西洋前,郑和曾来泉实地考察线路。

充实人才物资 为下西洋作准备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曾论证道,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关系密切,他曾到福建招聘舵工、火长、杂役、武装官兵等。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泉州人到世界各地经商,拥有一批熟悉西洋航路、熟练掌握航海技术的人才和修造船舶的匠师。因此,郑和到泉州物色这方面的人才,充实其下西洋的队伍。另外,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国际贸易大港,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僧侣汇集于此,所以在下西洋时,郑和有必要来此充实这部分人才,以利于外交。再者,泉州生产质美价廉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是大宗货物的集散地,因此郑和到泉州采购货物,作为赠送沿途各国的礼品。

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专家从有关史迹与史料了解到,郑和第五次出航圣地麦加之前,除慕名至灵山圣墓行香、参加泉州清净寺礼拜、奏修泉州天妃宫、到九日山祈风祭奠外,还在泉州不少地方出现过,如现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的“接官亭”“郑和堤”、东园琅山的“三宝宫”、晋江深沪的“三保街”等便是佐证。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