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如何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快速响应、先行运作,深入开展先行区战略规划研究,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以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政策沟通、道(航)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制订具体方案,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国家开放门户。
人民网记者近日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了解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以及泉州在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新思路、新规划,和“先行区”建设的美好前景。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泉州优势
人民网记者: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起点之一,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中,泉州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黄少萍: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已是我国对外交通的港口;唐代中期,成为“全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进入鼎盛时期,与100多个国家密切通商贸易、相互往来,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称颂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路”沿线双向通航贸易、人员往来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泉州有积淀深厚的多元文化。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使节、商人和传教士的频繁往来,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孕育出了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正如中宣部刘奇葆部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所述,“泉州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是沿线各国多元文化交汇交融之地,镌刻着中华民族和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永恒记忆。泉州由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传播的重要窗口”。泉州囊括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三大文化头衔。
泉州还有着分布广泛的侨民侨商。“船到城添外国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佐证了唐宋时期泉州商旅云集、市声鼎沸的繁盛景象。泉州对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开放、包容,更让许多外国商人、船员、传教士世代定居、繁衍生息。目前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万人,其中也包括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家。同时,泉州人沿着“海上丝路”之路走向世界,共有791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侨居东南亚等“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其中100万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海外泉籍社团也多达8000多家。世界闽商100强中,泉州籍约占2/3。他们秉承爱拼敢赢、重商务实、开放兼容的优良传统,在所在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具有很强影响力,可成为推动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还有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泉州素有“民办特区”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以侨资、侨房、侨眷侨属起步,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泉州模式”、“晋江经验”,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2014年泉州GDP达5733.3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福建省首位,上市公司93家,中国驰名商标136件,并获批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民营经济在泉州国民经济中“十分天下有其九”,呈现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资本化四大显著特点,造就一代又一代爱拼敢赢、海纳百川的企业家群体,其中国内异地泉商150多万人,赴“海上丝路”沿线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7个,商迹遍布全球,成为泉州“海上丝路”先行区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