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疾控专家解读灭蚊“三大误区”蚊子很多是自家养的
天气凉了需要灭蚊吗?蚊子都是室外飞进来的吗?
天气已经凉了,还有必要灭蚊吗?家里的蚊子都是从室外飞进来的吧?
昨日,记者从泉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在平时的防蚊灭蚊活动中,很多市民存在“误区”。其实,即使到了冬天,灭蚊也很有必要;而居民家中的蚊子,不少是自家养的,其中就包括能传染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因此,灭蚊不但要从身边做起,还要人人参与。
根据市府办统一安排,31日全市范围内将迎来一次“以灭蚊灭蟑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误区一:夏天蚊子多 冬天不需要灭蚊
不少市民认为,夏天蚊子比较多,最需要灭蚊;冬天天气寒冷没有蚊子,不需要灭蚊。对此,疾控专家指出,一年四季都要灭蚊,冬天更是灭蚊的好时机。
蚊子的成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最活跃。冬季气温较低,蚊虫一般蛰伏不动,多数处于越冬状态。这时的蚊子因气温低,不易飞动,多隐藏在墙角、桌底、橱柜的背面,且发育缓慢;蚊子也相对较集中,是蚊子生命最脆弱的一个阶段。到早春天气转暖时,他们开始飞入民居或畜棚吸血,并就近栖息在室内,产卵多选在民居附近的浅水中。早春第一代幼蚊的滋生地,往往就在居民点的附近,面积较小,幼虫少而集中,且发育缓慢。因此,冬春季节是灭蚊的有利时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二:家里的蚊子 都是外面飞进来的
不少市民认为,家里的蚊子都是从室外飞进来的,只要关好门窗就可防蚊。疾控专家表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蚊子的生长周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蚊4个发育阶段,前3个阶段都在水中生长,仅成蚊生活在陆地上。积水对蚊子生长特别重要,没有积水,就不会产生蚊子。虽然有些居民家中布置得井井有条,庭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感觉家里不会滋生蚊子。但是,只要家里有自然或人工积水,如居民家中角落里的那些酒瓶、塑料瓶、养花的瓶瓶罐罐等经常有积水,有“静止的水”,就能滋生蚊子。
“蚊子不会大老远跑到你家里的,它的活动范围一般在100米以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里的蚊子大多数是自己养出来的。特别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有70%是市民自己家养的。”疾控专家提醒,居民一定要做好清积水和灭蚊工作,搞好居室内外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家庭内外的各类盆、罐、缸、坛、瓶、轮胎等,应当逐一清理或翻转倒放;厨房储水用的水缸要加盖,并且5天到7天清洗一次,水盆、冰箱托盘等处的积水要及时清除干净;家里有种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也要每隔5天到7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蚊媒传染病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
另外,灭蚊时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地方——居民家堆放杂物的阳台,这里只要有雨水积存,就可能生长出白纹伊蚊,得特别注意,不要忘了灭蚊。
误区三:大面积灭蚊是政府的事 与市民无关
疾控专家表示,在城乡开展大面积灭蚊工作,政府部门责无旁贷。部门在资金投入、组织协调、宣传发动、检查督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灭蚊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社会工程,除了要靠政府组织,还要靠全民参与,各部门、各单位、各家各户要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要动员各单位员工、社区居民,人人动手,清除房前屋后各种积水容器,把瓶瓶罐罐里的积水清理干净,铲除蚊子滋生场所,才能打好这场“灭蚊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