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梧埭村仍有20多户坚持手工制面
手工面线以其外观精细、久煮不糊、口感香Q带劲而深受闽南人喜爱。做寿,必须来碗面线,意味着长寿连绵;结婚,也必须来碗面线,意味着长长久久。近日,记者探访拥有百年历史的手工制面村———安海梧埭村。(记者_周冬 文图)
工序繁琐 纯手工制作
当天上午8点左右,梧埭村吴家笔一家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一捆又一捆新出炉的面线挂满了整个院子。
一个约2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吴家笔正娴熟有劲地拉甩着面条,老伴苏女士则坐在矮凳上搓揉、拉伸着直径约1厘米的粗粉面条,并把它们盘成蚊香状的“面饼”。
“凌晨三点左右,就要起床准备一天所需要的材料,下午三四点才能完成整个制作工序。”吴家笔说,因为制作过程需要把握面粉的筋度,所以每一道工序都很繁琐,而且都是紧挨着进行、纯手工制作,连中途吃饭都是含糊解决。
那么制作面线的有哪些工序呢?他介绍道,每天一起床就开始和面团,大约搅拌半个小时后,就开始铺在打扫干净并且洒满面粉的地板上,再用棍子压平,割成粗面条卷进簸箕里。
记者看到,粗面条在苏女士的手中瞬间被拉细,面条似乎认识“回家”的路,原路盘成圆形回到了簸箕里。
接着就是甩了,只见苏女士拿着两根长约1米的细竹竿固定在铁架上,左手一甩,右手再甩,瞬间交替两三次,粗的面线条顿时拉伸了“身躯”,不断变细,飞跃她的头顶,搭在两根细竹竿上。甩好的细面条还不够细,还需把它摆在暗处晾40分钟左右继续拉,拉到最细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去晒了。
“晒面时要拿一根竹竿进行压面,保持线条细直,这样看起来均匀又美观。”吴家笔说,面线在太阳底下一般要晒一两个小时,留有一点湿度再折成小块继续晒,大概晒3天就算是完成了整个制作工序,这样的面线一年都不会坏。
制作面线 主要是“靠”天吃饭
“一批面线的好坏全看拉面师傅的经验,如果没有十几年老经验的师傅肯定是拉不出来的。”吴家笔说,甩面需要熟悉的技巧,面条的揉、甩都要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进行,以防止面条干掉,影响接下去拉面的步骤。
当然,晒面线还得靠天吃饭,一般而言,他们都会选择凌晨做,上午晒,晒的时候还得看天气情况,照看好“面线宝宝”。如果碰到太阳大的时候,面线晒的时间就要适当减少,太阳小的时候就要延长时间。如果碰上台风、梅雨季节,面线铁定是做不了的,因为面线都会黏在一起,那么一天的劳作就白费了。
吴家笔告诉记者,他今年58岁,做手工面线已经40多年了,她老伴自从嫁过来后就跟着做。像他们这样的小作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产量最多达250多斤。
“手工做出来的面线主要是在制作时,面粉有发酵过程,吃的时候有劲道还会泛发麦香。”同样是梧埭人的吴龙德介绍道,他父辈也是做手工面线起家,这些都是传统留下来的。他做面线也有40多年了,现在已经开了一家专门做面线的公司。
“我们村有做面线的传统,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梧埭村委会副主任吴国富说,手工制作的工序很繁琐,需要很大的力气,还需来回跑至少几百次,太辛苦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目前,村里还保留有20多户在坚持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