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绣出6米《清明上河图》 历时22个月共绣240万针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一幅长6米、宽0.7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一共用了78色线,需要240多万针。绣制这幅“巨作”的不是“织女”,而是来自泉港区峰尾镇28岁“绣男”林一鸿。近日,记者见到了林一鸿和他的作品。

林一鸿(左)展示他绣了22个月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现场】

记者来到位于泉州中心市区沉洲路的林一鸿的租处。绣品长6米,宽0.75米,因为室内空间狭小,林一鸿和妻子郑雪娥将十字绣摆在了楼下的马路上,费了好大劲才把长卷展开,顿时吸引了很多路人,大家纷纷赞叹。

记者见到,这是一幅逼真细腻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如画般优美,桥梁、铺面、茶楼、住宅、城门楼、衙门、集市、运河等各种建筑交相呼应,星罗的轿子、大小客货船舶、各样人物,贯穿整个画面,连一圈圈的水面波纹都清晰可见,更有惟妙惟肖的绿树、家具、食品、衣饰等点缀其中。

林一鸿告诉记者,整幅十字绣分成两个部分完成,一共用了78色线。整个图案,他绣制了230多名各色人物,以及猪、牛、马、骡、驴、狗、鸡、羊等260多只动物,大小船只10多艘,房屋楼宇100多栋,桥梁1座,树木近百棵。为力求完美,他绣一个格至少要2针,整幅作品至少用了240多万针。而且在绣制的过程中,针法方向要保持一致,针线用力要均匀,这样才能做到正面平整,反面没有杂线,否则错了一针一线,都会给作品带来遗憾。

【缘起】

郑雪娥告诉记者,他们夫妻都在市区一家海鲜酒楼上班。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十字绣的艺术吸引住,希望能够拥有十字绣。但考虑到自己比较没有耐心,而丈夫林一鸿比较静得下心来,于是就把想法告诉了丈夫。为实现妻子的愿望,林一鸿决定试试。两人去买了一幅“福”字的十字绣一试,发现还可以,他们又买了一幅“百福百寿”的回来绣,边绣边从电脑上学习,就这样,林一鸿学会了十字绣。

“小学时候我和两个妹妹都帮妈妈绣过毛衣上的花,这也许有一定影响。”林一鸿说,自己上班时间比较短,下班后就开始绣,正好打发时间。绣好两幅后,林一鸿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和妻子一合计,决定绣《清明上河图》。

说做就做,两人将《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材料买回家,2012年9月25日,“工程”启动。由于第一次绣这样大幅的作品,刚开始,林一鸿每一针都很小心,“十字绣不仅考验绣工,还考验耐心和细心。” 就这样,他每天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放在了绣这幅作品上。

“一般都会绣上三四个小时,最长时会绣七八个小时,有时候上瘾了会绣到凌晨一两点。”林一鸿坦言,刚开始几个月,进度很慢,会觉得枯燥无味,腰酸背痛,有一次妻子打翻了桌子上的花瓶,瓶里的水将布上的花纹弄花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绣。那时候他一度想过放弃,但又一想,放弃买回的材料就浪费了,在妻子的鼓励下,他看着图册一格一格重新描绘,坚持了下来。今年7月1日,林一鸿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看着这幅长达6米的《清明上河图》,他如释重负。

【难度】一座桥上绣了百余人

林一鸿告诉记者,其间最大的困难出现在中间那座桥的创作上。一米左右长的桥上聚集了上百人,有摆摊设点的小摊小贩,有小庙前正在算命的和尚,有在购物时讨价还价的市民。人物众多,线条复杂,在绣的过程中,78种线需要来回交替使用,才能展示出最终的效果。

“比如说人物,需要把帽子、上衣、鞋子的轮廓勾勒好,绣好后还要一点点勾边,一针也不能差,不然就破坏了整体感觉。而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如果绣错一个格,整个人物就变化了。”

正因为如此,单单是这一座桥,林一鸿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在完成整个作品的过程中,因为工作量太大,他用坏了几十根针。不过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被针扎过。他自信地表示,自己的作品不会比女同胞的作品差,之前他们开饰品店时,他在店里绣,不少附近的大妈阿姨都来向他学习呢。

林一鸿说,两年来,他最感激的是妻子郑雪娥,她一直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他,“是她帮我拆线,将线按照颜色一样一样地缠在纸皮上,标上序号,这样为我减轻了不少工作量。同时家务事她全部包了,我连一只碗都没有洗过”。

[责任编辑: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