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萍用诗意语言描述文化滋养下的泉州——
用“鞋都”铿锵有力的步伐撑起你,用“衣都”东方米兰的时尚点缀你,用“石都”坚不可摧的骨气锻造你,用“瓷都”鬼斧神工的手艺雕琢你,用“茶都”醇香浓郁的铁观音滋润你,用“香都”沁人心脾的馨香萦绕你,用“文都”历史积淀的风华感化你。置身于泉州,你会感到乐此不疲!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凤凰卫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日前,市委书记黄少萍接受凤凰卫视专访,畅谈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分享泉州文化传承和保护经验,畅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美好前景。
爱拼敢赢精神造就“民办特区”
黄少萍介绍,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聚集地、交汇点,“涨海声中万国商”就是当时港口繁华、城市富庶的生动写照。耕海牧洋的泉州先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形成了今天遍布全球的华侨人脉和泉商网络。目前,泉州仍有阿拉伯后裔5万人、穆斯林10万多人;居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泉籍乡亲也有700多万人。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人类雄壮的地理探索,更留给泉州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黄少萍指出,在海洋文化和商业文明的熏陶下,爱拼敢赢的精神融入了泉州人的血液中。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用足用好政策,走出了一条富有泉州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去年全市GDP达5218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于福建首位,在全国地级市中走在前列。其中民营经济占八成以上,被冠以“民办特区”的美誉,也被列入全国十八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海上丝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
东西方经贸交流、人员往来深深影响着这方水土,泉州至今仍保存着最为传统、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文化元素。黄少萍介绍,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于去年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在泉州,丰富的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其中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353项,可谓“无处不文化”。不仅如此,泉州市委、市政府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如在全国率先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让青少年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市级传承人发放津贴,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文化传承和保护不仅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也得到市民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在泉州,有关文化的话题,总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黄少萍指出,文化是泉州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茶余饭后,人们常常呼朋唤友,弹起琵琶、吹起洞箫、唱起南音,以此为享受;而在海外,南音则成为乡音的代表,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正因如此,每逢中秋、元宵等传统佳节,海内外泉州人总是“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不仅如此,文化也在更广范围内滋养着泉州。面对镜头,黄少萍用一段诗意的语言来描述:“用‘鞋都’铿锵有力的步伐撑起你,用‘衣都’东方米兰的时尚点缀你,用‘石都’坚不可摧的骨气锻造你,用‘瓷都’鬼斧神工的手艺雕琢你,用‘茶都’醇香浓郁的铁观音滋润你,用‘香都’沁人心脾的馨香萦绕你,用‘文都’历史积淀的风华感化你。置身于泉州,你会感到乐此不疲!”
“一带一路”构想泉州先行
黄少萍表示,习近平主席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给泉州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契机,泉州将发挥民营经济、侨台、港口等优势,努力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凸显作用。
在国际海洋年活动中,泉州将参与“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海洋”主题纪念活动,举办《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黄少萍表示,能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灿烂文明,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一份殊荣。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扩大泉州在世界的影响力,持续推动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更广泛地凝聚海内外泉州人的力量,共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携手共建泉州更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