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清等7名专家会诊大桅杆,对桅杆上的铁箍很感兴趣
视频来源:泉州电视台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8月15日讯 渔民在泉州湾蟳埔入海口打鱼,拖回了一根残存17.85米的古船桅杆。一名吴姓商人以万元的价格买下,前天捐给泉州市博物馆(商人万元买沉船桅杆赠博物馆 是泉州迄今发现最长桅杆)。昨天下午,泉州市博物馆召集了专家为大桅杆紧急会诊。专家认为,应尽快将桅杆移至阴凉处,采取去盐分及保湿防腐消毒等措施。目前尚不清楚桅杆到底有多少年,是哪里的船。【晋江滩涂沉船桅杆闲置2年 商人万元买下赠博物馆】
7名专家会商
保湿去腐防长菌
昨天下午4点,中国水下考古木质文物保护国家级专家、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国清,海交馆科技保护部主任费利华,以及泉州师院教授吴幼雄、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唐宏杰应邀前来,连同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考古部主任范佳平、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红兴,七人一同商讨桅杆的处置办法。
李国清见证过泉州后渚港区南宋古船的试掘过程,近年还担任“南海一号”保护工作专家顾问等古船保护重任。昨天下午,他在现场查看了大桅杆的状况。
李国清建议,应尽快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再考虑长远性保护。
眼下如何保护?专家说,首先把大桅杆挪到阴凉处放置,避免暴晒容易加剧盐分吐纳,使裂缝加大;对桅杆底部的裂隙,应用类似不锈钢材料箍起来;对大桅杆还应尽快清洗表面,并用无颜色塑料布覆盖以保湿。李国清还建议,用混合消毒浸泡,防止生长菌类,破坏木头。
到底有多少年
用碳14技术测
李国清表示,从桅杆的尺寸看,原配的船只有一定规模;从桅杆材质看,木料不错,应属于阔叶林的树种,但树种还需要专业机构来鉴定。
海交馆科技保护部主任费利华说,为桅杆的材料验明正身也同样是基础工作,取用一块拇指大小的木料,可在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测定树种。如果需要用“碳14”技术(一种利用碳元素衰减定律来确定物质年份的科学方法)测定木材年份,则需要求助更先进的科研机构。这种技术目前最为准确,误差仅约在20年。
李国清说,桅杆是唯一掌握的情况,在确定树种后,才能知道原来树木的生长区域,推测造船之地,以及这艘船到底造了多少年。他认为,如果这艘船的造船地在福建,则有助于了解福建造船技术的演变历史。
整理专家意见
申国家三级文物
“一般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船,大都只遗存甲板以下的部分,所以如果这根桅杆是一艘古船的,那就非常少见。”泉州师院教授吴幼雄说。
吴幼雄说,桅杆看起来是帆船的主桅,或者是首桅;这根桅杆底部有七个铁箍,是将桅杆固定在船上之用的,根据这些铁箍的位置,可以推断船舱的深度有6米多,则该船的载重量就可能有几百吨,说不定还大于1974年在后渚发现的南宋古船。
会商还提议,请资深的造船师傅来把把脉。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红兴表示,将现场回访,同时用声呐扫描设备到附近海域探明是否有沉船的信息。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昨天形成的专家意见,将整理上报省文化部门,准备申报国家三级文物。如果争取到一定的保护经费,则更有利于下阶段系统地保护和展示大桅杆。
据了解,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按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为一、二、三级。(海都记者 吴月芳 实习生 蔡梅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