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新马泰 感受泉州与当地经贸文化的时代脉搏

泉州晚报

走访新马泰 感受泉州与当地经贸文化往来

用中文、英文、马来文等多种语言书写的“马六甲海峡——世界最长暨最繁忙之海峡”纪念石碑

泉州晚报讯(记者 彭斌 文/图)“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泉州,早在宋朝便有东北、东南、西南三条海外航线通达异域。泉州先人们与新马泰的贸易往来便是借由西南航线,将纺织品、瓷器、茶叶等载往新马泰,并将那里的香料、木棉花布、胡椒等物品带回泉州。

6月30日—7月13日,本报记者跟随“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团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新马泰三地开展“海上丝绸路 泉州新出发”专题采访报道。在近半个月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探访泉州与新马泰交往留下的诸多历史遗迹,亲身感受两地经贸文化交流的跳动脉搏。

回首

泉州与新马泰往来历史悠久

泉州与新马泰之间通商往来历史悠久。今天,广泛分布在新马泰三地的福建会馆、泉属会馆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其中,泉州与马来西亚的通商历史最为久远。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有大商船通航马来西亚。据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他曾两次想由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行。

航线 船行至新马泰不超过40天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附近,一块用中文、英文、马来文等多种语言书写的“马六甲海峡——世界最长暨最繁忙之海峡”石碑引人注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游客前来参观留影。它与大洋彼岸的泉州,共同串起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端,成为泉州与新马泰友好往来的见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泉州与海外的联系十分紧密。宋代,泉州有三条海外航线连接异域。分别为东北线,由泉州到高丽、日本等国;东南线,由泉州到澎湖再到菲律宾再到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线,由泉州到西沙再到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印尼加里曼丹,另一路则自占城沿海而下,途经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斯里兰卡到印度、西亚和北非。

据在马六甲出生、长大,对马六甲的历史以及华人文化有深刻研究的古玉梁先生介绍,从泉州到新马泰,西南航线航程最短,古代泉商便是经此航线,前往泰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等地从事贸易往来的。

沿西南航线,由泉州始发,航行至新马泰需要多久?据《诸蕃志》记载,即便从泉州前往新马泰三国中最远的新加坡,航行时间也不会超过40天。

贸易

出口以纺织品瓷器茶叶为主

在泉州开元寺内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保存着一艘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宋代古船。这是一艘从东南亚归航的香料船,船舱中遗留着大量的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等香料,总共重达4700余斤。

从古至今,中国对香料的需求量很大,而在大洋另一端的新马泰等国则盛产香料。所以,作为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泉州,便从新马泰大量进口香料,以及象牙、犀角、木棉花布、胡椒、椰子、珍珠等物品。

出口方面,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泉州地区大量生产的高质量茶叶、瓷器与丝绸、酒等都是新马泰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商品。所以,在两地贸易中,泉州向新马泰大量出口丝绸、纺织品、瓷器、茶叶,以及金属品、食品、医药品等。

见证

近百所泉属会馆敦睦乡谊

泰国曼谷市区廊曼路上,由泰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题词的“泰国福建会馆”石碑异常醒目。在新马泰,每到一个国家,记者都看到当地建有以泉州人为主体的福建会馆,如泰国福建会馆、马来西亚马六甲福建会馆、新加坡福建会馆等。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还分布着大量的泉属会馆。到1987年,泉州人在马来西亚当地共建有86所泉属会馆,数量居全球之最。其中,成立于1800年的马六甲永春会馆,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地缘社团之一。在新加坡,有新加坡晋江会馆、新加坡南安会馆、新加坡惠安公会等9座泉属会馆。分别由祖籍晋江东石镇、安海镇的先辈们所创设的新加坡仁和联谊社和新加坡安海公会,更是将地缘缩小至乡镇,成为当地泉籍华侨华人数量众多的一例佐证。

“泉州先人们到新马泰后,修建了众多泉属会馆,以团结同乡、同宗,维护泉州商帮的商业利益,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新加坡晋江会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会馆是泉州先人们在当地贸易、扎根留下的足迹,是泉州与新马泰往来的见证。时至今日,它们在敦睦乡谊、联络乡情、照顾乡亲的福利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