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渔民钓鱼岛海域捞到千年前鲸鱼肋骨 无偿捐出

东南网

石狮渔民在钓鱼岛海域捞到千年前鲸鱼肋骨

石狮渔民在钓鱼岛海域捞到千年前鲸鱼肋骨

石狮日报讯,象牙?化石?还是普通的鱼骨头?8月4日,石狮祥芝渔民傅先生在距离钓鱼岛约25海里的海域进行拖网捕鱼作业时,网到一根长长的疑似骨头的白色东西。昨日凌晨,傅先生的渔船一靠祥芝祥渔码头,便请记者与专家进行联系,对“骨头”进行鉴定。

昨日中午,记者与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前往码头,经过鉴定,这是一根鲸鱼的肋骨,已经有部分石化,至今至少有1000-2000年的时间。

拖网作业收获“骨头”

8月1日,石狮休渔结束,傅先生驾驶渔船从祥芝祥渔码头出发前往台湾海域进行拖网捕鱼作业。8月4日上午9点,渔船驶出了245海里,在距离钓鱼岛约25海里的海域进行拖网作业。在收起第二张拖网时,发现这根长长的“骨头”。这是什么东西呢?有的船员说是象牙,还有的说只是普通的鱼骨头?傅先生心里却不这样想,石狮渔民曾经在台湾海峡发现“海峡人”化石,这说不定也是化石,他把“骨头”初步清洗了一下,在船舱里找一处干净的地方保护起来。

石化是怎么形成的?专家讲给你听

本报记者与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取得联系,来到码头时,“骨头”仍然静静地存放在船舱里,傅先生不让人碰,怕会损伤了“宝贝”。经过测查,“骨头”长2.9米,重约80斤,呈半月形,可以明显地看出骨头的各个组织结构。骨头表面约有五分之一为黑褐色,其余仍然是白色,在太阳的照射下,呈褐色的部分出现类似花岗岩一样的花纹。李馆长经过鉴定,认定这是一根鲸鱼的肋骨,褐色的部分已经石化。

李馆长介绍,骨头石化是有一定条件的,鲸鱼在死亡以后,须马上被海底的泥沙掩埋,有机物就会发生腐烂,而矿物质和泥沙会充斥到骨骼的纤维组织里,把纤维替换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石化的过程。反之鲸鱼就会腐烂,成为化石的机会就比较小了。产生石化以后,骨头的形状和线条都不会改变,但是石化的部分就会在颜色上发生改变。黑褐色部位的化石成分就会越多,白色的部分说明它还没有产生石化。

由于鲸鱼的肋骨是在钓鱼岛海域发现的,非常有研究的价值,可以用来研究五千年、八千年乃至一万年前,台湾海峡附近的水纹、气候和地理等情况。

远古家园”本是一家人

听了李馆长的讲解,傅先生和渔民们纷纷表示,愿意把这根鲸鱼肋骨标本无偿捐赠给石狮博物馆作为研究,并马上联系车辆运到了博物馆。李馆长非常感谢祥芝纯朴的渔民们,正因为他们的无偿捐赠,现在博物馆里已经有两千多件、30多个品种的动物化石,如被称为“海峡人”的古人类左肱骨化石、猛犸象的化石以及野马、四不像鹿、野猪、亚洲象、金钱豹等的化石。年代最早的在两万年前。博物馆已经布置了一个以《远古家园》为主题的展览馆,里面有包括古人类化石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化石,对研究两万年以前台湾海峡的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提供非常直接的可研究的证据和素材。

通过初步研究,可以证实,在两万年前,台湾海峡曾经是古人类与古代哺乳动物聚集的一个地方。生活在台湾海峡的海峡人就是闽台两地共同的先祖。

(记者洪亚男郭雅霞)

[责任编辑:卢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