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闽南版7月27日讯 7月25日至30日,“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山海泉港”文化周在泉州西街开展。现场展示的古船模吸引了不少市民关注。“感觉这种船模很有意思”,是市民最直接的感受。
2009年5月,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泉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和宝船”,类似这种90厘米规格的模型,两三个人,需一个月才能完成
据了解,该技艺的保护对中国四大船型鸟船(北方船)、沙船(江浙船)、广船(广东船)、福船(福建船)的比较研究和“南海一号”探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造船史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船模源于黄氏造船世家
泉港古船模制作文化主要源于峰尾镇。历史上,峰尾镇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为一体的陆岛港口,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峰尾黄氏古船模型展示,很多市民驻足观赏
明洪武年间,随黄氏迁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造船技术世代相传。据《圭峰黄姓族谱》载,明代峰尾黄姓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众,执斧者有99人之多。明清两朝先后参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及郑成功、施琅征台战船的制造。
“古代的船只以渔船和商船为主,古船模遵循船只原来的规格大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而成”,古船模技艺传承人刘宗顺介绍道。
依据黄氏传统造船工艺,古船模选料做工十分精细,船具配置古色古香,具有独特、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黑舶五青案”和“郑和宝船”及“郑成功战船”等船模船型,是峰尾古船模制作的代表作。
技艺因兴趣而发展传承
74岁的刘宗顺,因为感兴趣,约于1992年开始制作古船模,已有20多年。“从里到外,功夫是否精细,来判断作品的好坏”,他说,船模制作过程多,当时五六个人一起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部分,最后综合起来。因为技术不到位,刚开始很难做。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熟悉。
泉港大福古船模公司的老板刘祖博也介绍道,原先是小作坊制作古船模,后来觉得能够带动经济,便成立了公司,现在以工作室形式制作古船模。
福船是手工艺人们做的船模之一。它以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保寿孔”、水密隔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等独特技艺,而别于鸟船、沙船、广船三种船型。
刘宗顺介绍,在发展时期,古船模由小及大,有的长达两米多。当时就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90年代时,最小的船模价值七八元钱。在现场展示的小福船,几百块也可买到。古船模的价值由船模的大小、材质、工艺等因素决定,价格变化不是很大。
“让年轻人知道,我们老一代人是这样做木船的”,刘宗顺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木制船逐渐被取代,制作古船模也是为了传承一种技艺。因为工序多,需要耐心,很少人做。现在有一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在专门学习,会将它传承下来。他们也希望船造文化走进大学课堂。
刘宗顺透露,今年9月份,大福古船模将前往韩国参展。(海都记者 王惠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