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华侨新村里:从漂洋过海打拼到回乡创业反哺

今日泉州网

泉州新闻网7月20日讯 (记者 廖静)“泉州人到了哪里就把宗祠建在哪里,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泉州精神流传海外,汇聚成‘华侨精神’。”中国首个归国华侨别墅区——泉州华侨新村里,第一代归侨大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们的后代对“华侨精神”有了新的诠释。

记者20日走访泉州华侨新村,虽然新村里原来的五十三户归侨人家如今只剩下十几户,可是依旧有一股浓浓的“侨味”。

放眼望去,红砖高墙内,很多房子已是植被杂生。记者轻扣门扉许久,才有开门者。开门的都是些颤巍巍的老人家,说明来意后,他们都是笑脸相迎。

泉州是著名侨乡,泉籍海外华侨华人约750多万人。改革开放之初,泉州经济从侨资、侨房、侨眷侨属组成的家庭式小作坊起步,创造出今天闻名遐迩的“泉州模式”。

“我们的华侨先辈都是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东南亚国家,凭借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在海外站稳脚跟,不过,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家族大多转移到(中国)国内经营泡沫塑料生意,目前发展势头很好,期待更快融入国内环境。”华侨二村的印尼侨属李氏自豪地说。

“现在国内发展条件不错,政府也大力支持,我们想打拼不一定要出去了,就在家乡开店、做生意。但是有空还是会去东南亚走走,看看祖辈们呆过的地方。”菲律宾归侨后裔曾景芸指着自己祖父的遗像说,“我祖父曾铜锣孤身一人去菲律宾打拼,晚年才回到泉州”。

印尼侨属陈秀珍也介绍了类似情况,“我的婆婆,还有小姑子、小叔子一家在印尼接手我公公产业继续做建材生意,但是我的儿子女儿们选择呆在(中国)国内办厂、开店。最近,我二女儿从香港回来,已经着手在泉州市区开一家烧腊店。”

海外回来的乡亲一方面忙着学中文、学闽南话,忙着参加各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忙着张罗生意,另一方面,也热衷各种公益事业,星罗棋布的侨建学校、医院、体育馆、图书馆、老人会、道路、桥梁,凝聚着海外赤子的一片真情,更新了华侨精神的内涵。(完)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