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大兴堡印证“海丝”商贸盛况 有近300年历史

泉州晚报

大兴堡全景 (徐艺星 摄)

大兴堡西门主要由花岗岩砌成

核心提示

德化三班镇三班村的大兴堡,由硕杰郑氏大兴支脉先祖郑展枢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建成,曾经发挥了德化陶瓷出口贸易集散地的作用,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况。经历近300年风风雨雨后,古堡显得沧桑。

“史料和专家证实,大兴堡曾是‘海丝’商贸集散地,意义非凡。”古堡郑氏后人表示,作为大兴堡的子孙,他们正在商议修缮古堡,再现其魅力。

古堡原有240间房

日前,记者前往德化探访大兴堡。青草石(花岗岩)堆砌的拱门洞开,外墙被杂草和青藤包围,门楣上“大兴堡”三个楷体大字端庄遒劲,左右配有“康熙壬寅年端月吉日立”的题刻。原来,1722年的农历正月,此建筑落成,屈指一算,已有292年的历史。

踏入古堡宽厚的东石门时,眼前是宽阔的天井,地上鹅卵石铺就,绿草茵茵镶嵌其中。只见堡内建筑布局严谨对称,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轴线,天井两侧呈东西走向,建有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大体对称,北楼比南楼略高。

大兴堡的宏伟不得不用数据来说明。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原有240间房。它的四周由城墙环绕,城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宽为56.96米,高10.2米,上盖灰瓦。城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起着防御作用,但由于年代久远,多处已坍塌。大兴堡东、西两个大拱门,东门为正门,门高2.7米,宽1.94米,深1.73米。西门为后门,略小,高2.5米,宽1.53米,深1.38米,并且每座城门均安装有内外2扇共4扇厚达0.2米的木质门。可惜,外道门早年毁于匪。城墙东北、西南隅原各有凸实的角楼1座,面积约11平方米,每座角楼内均有两方向的枪眼,合起来可监控城墙四方,东北角的角楼多年前坍塌。去年,西南角的角楼也倒了。

曾是“海丝”商贸集散地

宋元以后,德化瓷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畅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贸易品之一。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在大兴堡周边,就有20多处宋元至明清的古窑址遗存,这些古窑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国来样订货加工的标本,比如荷兰人所戴三脚帽的小工艺品等。而清代落成的大兴堡,不仅体现了其防御、居住以及铺舍的功能,还发挥了德化陶瓷出口贸易集散地的作用。

原来,在德化县通往海路的线路中,往永春县五里街“许港”是最短也是最便捷的线路,而三班镇的大兴堡处在必经之路上,因此成为德化浔中、三班一带陶瓷产区通商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原福建土楼南靖申遗办主任、福建土楼民俗文化专家、南靖县文联主席林海川在看过大兴堡后,觉得古堡的构造、用途上均与居住类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两排商铺式屋宅,中间有宽敞的中轴街巷,是典型的贸易场所。”郑氏后人郑泽洽说,不仅有专家说明古堡的主要用途为商业,连史料也记载着有关“大兴陶瓷商行”的商号。

后人期待古堡焕发生机

如果没有重修的话,大兴堡现在可能已无法居住了。据悉,1942年,郑氏族人重修大兴堡,恢复旧时的原貌。新中国成立后,大兴堡迎来新时代的曙光。郑氏后人郑文寿介绍,50多年前,大兴堡里住着三四十户人家,共有两百多人。但1995年以后,很多人搬出,另建新居,由于居住的人少,大兴堡便开始走向破落。

如今,古堡里还有三户人家,郑文寿的母亲、87岁的颜丽琴老人便是其中一位。他说,面对日渐失色的古堡,母亲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古堡能重展雄风,再现魅力。目前,郑氏子孙正在积极促成此事,筹备组已请了漳州和泉州两地的古建筑专家前去考察。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