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泉州西街裴巷的故事 慢慢消失的“彩华古地”

东南网

裴巷102号,中西合璧的建筑,显示着主人家曾有人“下南洋”的经历

(黄晖绘)

夜幕降临,裴巷一家老理发店还在忙碌着

裴巷110号红色门楣上,赫然写着“彩华古地”

裴巷27号,原来上帝宫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了颇具创意的“大拾堂”

去年台风天,梳妆楼完全坍塌,仅存一楼的一堵围墙。照片为倒塌前的样子

裴巷106号是一座至少百年历史的古厝,站在裴巷过道上,古厝外墙与裴巷102号吴氏洋楼的围墙连成一片

“裴巷”位于西街北侧,从西街起向北至华侨新村路口,全长700米、宽4米,地处开元寺保护片区内。小巷原有一座裴仙公宫,巷由此而得名。

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裴仙公,又称裴道人,宋代江东(今浙江一带)人,绍兴中(公元1131年—1162年)来泉,他常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

裴道人自幼聪颖,在剑术上有较高造诣。传说,因他在成仙前,曾常在该巷卖过驱魔镇邪的草药和有驱除蟒妖为民除害的功绩,所以人们非常崇敬他,就在该巷建了一座裴仙公宫来奉祀,所在的巷也就取名为“裴巷”,并一直沿用至今。世事变迁,昔日的裴仙公宫旧址已变为店面。

由此可见,裴巷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宋朝。数百年光阴流转,不少达官显贵、文化士绅曾安居裴巷。如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郑良弼,乡人在其进士第前立“光华坊”,后进士第划入贡院,光华坊也成为贡院胜迹;宋崇宁五年进士江常,累官至给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台辅之厚望,在其宅第“黄门府”前立坊,称作“台望坊”;林宗臣,宋乾道八年(1172年)武举第一名,累官至钦州知州,他家的宅子名曰“邦伯第”位于巷中段偏北,泉州知州汪大猷曾为其立“魁武坊”……当代考古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的宅第位于裴巷北,旧为平屋今已翻建。

此巷曾牌坊林立,惜今已不存。除了上述三个牌坊,还有宋代永盛坊、宋宣和年间泉州知州陆藻为福建路市舶提举张祐二亲具庆立的彩华坊,以及明万历初为孝子史惠等立的“孝德流光纶恩奕世坊”(2001年重立于北门街孝悌巷口)。

今的裴巷,虽然昔日名宦士绅的府第已然不存,但岁月洪流中,依然有零星几座红砖古厝静立巷中。

斜阳余晖下的裴巷,男女老少川流不息。穿越数百年光阴,在那些或匆匆或悠闲或蹒跚的脚步背后,坚韧不拔的民间信仰从未湮灭。历史上,这条小巷曾拥有大小宫庙五座,彩华宫、王爷宫、上帝宫、仙公宫,还有叫不上名的小庙……不同的民间信仰在小巷扎根开花,使得这里成为展现泉州这“宗教博物馆”特质的范本之一。

裴巷110号

一庙祀三神民间信仰巷内开花

裴巷乡邻皆知的彩华宫内,奉祀唐朝张巡、许远文武尊王。有意思的是,这个彩华宫安居寻常百姓家,平时“宫门”紧闭,但每逢农历六月十八,远近信众会不约而同地前来祭拜。

宫庙藏身民居奉祀唐朝“双忠”

彩华宫藏身裴巷110号民宅,宫内摆放写有“彩华胜境”的八仙桌,再往上供奉唐朝“双忠”许远和张巡。年近八旬的郑桂秋原系泉州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他说彩华宫的始建年代不详,但粗略估计至少有200年。

据介绍,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唐代张巡、许远为国死难,以其忠烈彪炳史册,受到后人尊崇,不但在其乡梓有庙祀,且在偏远地区亦有庙祀。

史料记载,泉州彩华宫原在裴巷北段,面对平水庙巷。宫祀张巡、许远文武尊王,为盛贤铺彩华境境庙,曾一度被改为接办工厂,上世纪80年代恢复。

奉祀清官池王爷金身移驾彩华宫

令人诧异的是,彩华宫还奉祀池王爷。“以前巷子里有座王爷宫,里面奉祀池王爷,后来王爷宫被拆,池王爷便移驾彩华宫。”郑桂秋说。

文献记载,王爷宫位于裴巷北侧,确切地址不详,始建年份未详。内祀池王爷,现宫已不存。

池王爷,原名池梦彪,河南开封陈留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任绵州刺史,他为人耿直,文质仁心。任上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民心。河南的池氏支族入闽后,把池王爷信仰带入泉州,在裴巷北段修建了“池王府”供奉池王爷神位及金身塑像,奉为族神。后来池王爷成了裴巷口全境的保护神。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