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三岩”之湖头泰山岩 原乡文化串起两岸情

泉州晚报

泰山岩建筑古朴大气

寺中仍存《屏山公修岩垦田记》碑刻

寺内有大量古石柱基等建筑构件

山道间的古藤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七世佛雕像如今已十分罕见

这里的观音像并非面向正殿,而是罕见地侧身站立,正对着宝岛台湾的方向。当地人称,这尊观音在期盼着台湾的回归。

历史上,巅峰时期的泰山岩寺僧曾达到百人之众。今天,寺内依然留有古意盎然的老石槽,在静静述说着那段繁华岁月。

寺院周边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拥有各种原生态珍稀树种;寺内有难得一见的“过去七佛”,曾为湖头十景之一;庙殿中还有独特的侧身而立的海岛观音像,面向台湾,似在呼唤台湾回归;在台湾诸地有泰山乡、泰山街、泰山村等地名,泰山岩文化成了沟通两岸血脉的重要符号。

核心提示

常言道,“泰山天下雄”。山东的泰山名气很大,山势陡峻,有依天壁立之感,作为审美对象,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景美学观念,所以才有了杜甫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但你知道吗?在泉州安溪湖头镇也有一座“大尖泰山”,山上有“泰山岩”寺,这里同样拥有势随峰起、秀林葱郁的景色。不仅如此,泰山岩还与清朝名相李光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个中传说长盛不衰;泰山岩上有一尊据说在福建地区独一无二的立身海岛观音造像,它一改面朝大殿门的惯例,侧身望向台湾方向,似乎在召唤着宝岛台湾尽早回归祖国怀抱;湖头泰山岩往台湾分炉的庙宇众多,影响广泛,至今在台湾诸地还有泰山乡、泰山街、泰山村等地名,甚至还有台湾的银行取名“泰山银行”,泰山岩成了联系海峡两岸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

“三岩”之一

安溪一带素有“三岩之奇”的传说,这三岩即蓬莱清水岩、长坑太湖岩和湖头泰山岩。位于湖头镇前山村大尖山(又名翠屏山、大尖泰山)上的泰山岩,始建于宋。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宋绍兴四年(1134年),显应祖师坐化,建寺于此。”如此算来,泰山岩已有整整880年的历史了。

显应祖师俗姓黄,名惠胜,永春桃源人。据湖头泰山岩管委会主任陈金星称,显应在大尖山修行时,曾修岩造宇,广行善事,为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显应在大尖山坐化后,百姓为了旌表他的功德,依山建造了寺庙“太山岩”(后称“泰山岩”),并在庙内塑像奉祀他。

今天,我们在泰山岩内还可以发现一方明嘉靖年间的碑刻《屏山公修岩垦田记》,上载:“东鲁有泰山,吾乡亦有泰山……今余经略泰山岩,虽未必如仙都上寺,然世世得清修善行,如今之僧善林者付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修其庙宇其礼祀,端有轻财好施者,乐为资助,庶凡岩终不坠,而吾乡之泰山,可与东鲁之泰山并传欤……”碑文记述了由宋至明阶段泰山岩在民众的帮助下,修葺不断,香火不绝的历史沿革。据悉,泰山岩在嘉靖年间寺内僧尼人数曾达百人之多,田产也有数百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朝为官的李光地返乡重建泰山岩,使之焕然一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大学士李培岳又重新修葺。乾隆十七年(1752年),住僧瑞登再次募缘修缮。至清初,几经修建的泰山岩,已成为安溪一处远近闻名的宗教圣地。

登岩观景 天地入胸臆

平心而论,比起山东泰山来说,湖头泰山岩缺乏雄峻之气,但却多了南方乡土的清秀、恬淡之美。来到大尖山下,有舒适的步道可直登泰山岩。步道两旁古木幽生,溪水淙淙。行走其间,忽现重重叠叠的山,又经曲曲弯弯的路,迎面高高低低的树,幽谧、空灵,似乎有着一种不可言状的和谐之美。在路过一处藤枝蔓生之处时,湖头镇文管办主任李清黎告诉我们说,这些藤树已有千年历史,被称为“不老藤”。千年之藤,应有诸多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打听不到关于它们的往事。

除了老藤树外,根据林业专家对泰山岩的调查显示,泰山岩有各种原生态珍稀树种,其中包括红豆杉、朵杉、花榈木、白桂木、马桂木、枫树等,脊椎动物有19目46科92种,鸟类达9目24科62种,是目前泉州地区动植物较齐全的自然风景区。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