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300年前高甲戏在南安岑兜村诞生

东南网

洪加勇给小记者讲解高甲戏的历史文化。

“高甲戏就是在这里发源的吗?”“好漂亮的村子啊!”刚下车,石井古山小学的32名小记者就发出阵阵赞叹声。近日,他们走进岑兜村,在高甲戏的发祥地追根溯源。

还没开始参观,大家就被眼前的乡村美景所吸引了。只见,眼前一片翠绿,房前屋后,路旁溪边,各色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由于靠近海边,视野十分开阔。在岑兜村村干部洪天来的带领下,小记者缓缓步行,呼吸着不掺杂一点异味的新鲜空气,大家直呼很舒服。

不一会儿,小记者来到一座古朴的宗庙前。据洪天来介绍,这里以前是一家戏馆,为了复兴岑兜村的高甲戏传统,村里将其布置成高甲戏源流和历史陈列馆,让村民重新了解高甲戏。“这是高甲戏创始人洪埔创办的第一个戏馆,大家脚下的平地便是用来搭戏台唱戏的地方。”洪天来细致地为小记者介绍。“真不可思议,高甲戏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然后被推广开来,真有意思!”小记者陈本灿围着旧戏台转了好几圈,对身边的小伙伴说道。

走进戏馆,小记者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只见,两边的展示柜里收藏着各式高甲戏道具,不管是威武雄壮的戏服还是形状各异的冠帽武器,都让小记者眼界大开。大家赶紧摊开采访本,专心致志地记录起来。

“欢迎来到岑兜村,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高甲戏的创始人洪埔。”岑兜村村民同时也是南安政协文史委员的洪加勇笑着招呼大家。在他的介绍下,小记者才知道,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埔,岑兜明末时人氏。本为四平戏著名师傅,明末,随戏班流动演出至闽南一带,后定居岑兜村。洪埔见识广博,多才多艺,编、导、演、奏,行行精通。在“四平戏”的基础上,他保留了明末时期闽南盛行“宋江戏”的乡土原味及武打套路特色,去粗取精,创造出一套新型戏剧,即现在的高甲戏,洪埔也因此被称为高甲戏的“戏公祖”。

在这座古朴的宗庙里,大家感受到了高甲戏的盛行一时,不管是制作精良的戏服道具还是墙上的一幅幅戏班照片。在洪加勇的介绍下,小记者仿佛看到了高甲戏在岑兜村的繁华:露天的戏台上,演尽人间百态,戏台下,男女老少聚精会神,随戏中人物体味悲欢离合。

“民国是高甲戏的鼎盛时期,经常有南洋华侨聘请村里的戏班子出去表演,足迹遍布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一带。”在洪加勇的引导下,通过22张有史实可依的戏班照片,高甲戏的繁盛景象如在眼前。

参观时,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又是采访记录又是查看资料,当了一回小小文史研究员。“没想到当小记者这么忙,下次得提前准备好才行。”小记者周莹莹看着第一次活动的收获,开心地说。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