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龙现场用手指作画。
一幅3米多长、1米多宽的苍松图,画风自然洒脱,更让人称奇的是,这幅画竟是画家用手指蘸墨勾画而成。21日,受泉州市侨联邀请,新加坡指画家、新加坡三一指画会会长吴怡龙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指系侨乡”指画展。画展上,这幅吴怡龙历时3个多月勾画而出的精品,让人叹为观止。
据悉,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是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染料在纸绢上作画。
希望回乡走走看看 两地“专线”帮寻故乡
吴怡龙1952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南安洪濑,其父吴在炎是最早在新加坡传授指画的艺术家,并创办了“三一指画会”。吴怡龙自小耳濡目染,得父真传,作品多为传统题材,如梅、兰、竹、菊等,特点是纯粹用指,决不用笔,甚至连画的题跋也是用指甲“书写”而成。
记者注意到,吴怡龙的手指特别修长,其中右手食指还留着3毫米长的指甲。
“画细线时要用到指甲,所以会留一点。”吴怡龙说,指甲太长也不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因此他一般留两三毫米长。
吴怡龙自小接受西式教育,却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起家乡的故事,家乡的青山、绿水、古厝和龙眼,经常在梦中出现。”吴怡龙说,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到父亲生长过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但由于不知道父亲以前具体住在洪濑哪个村庄,只知道家乡是四都蓬莱进坑乡九里山下,所以直到2012年,他才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
“返乡一事,是由南安市侨联与新加坡南安会馆牵线搭桥促成的。”吴怡龙说,2012年12月,新加坡南安会馆拟组团参加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他便委托新加坡南安会馆帮忙查找故乡。当时,新加坡南安会馆将吴怡龙要寻找故乡的事告诉了南安市侨联主席叶谋锋。
叶谋锋把这个信息转给了洪濑侨联顾问、《洪濑镇志》主编黄荣周,委托他尽力协助寻找洪濑哪个村落有吴姓村民。
“当时我查到葵星村有吴姓村民后,便联系了洪濑镇葵阳片侨联主席谢聪敏,把有关情况告知,让他协查。”黄荣周说,他还与洪濑镇侨联副主席黄仙游、王家良、戴三跃一起到葵星村,向谢聪敏了解实际情况,并把情况反馈给叶谋锋。
这样一条寻根谒祖的“专线”在新加坡和南安两地之间迅速地搭建起来。最终,在南安市、洪濑镇、葵星村三级侨联组织的努力下,顺利找到了吴在炎的故乡——南安市洪濑镇葵星村进坑自然村。
2012年12月27日,吴怡龙返回故乡探亲,并在家乡亲人的陪同下,走入了吴氏祖厝,与亲人一起畅叙衷肠,共话亲情。
从小接受音乐教育 受多方鼓励开始作画
令人意外的是,吴怡龙从小接受的是音乐教育。
“少年时代,父亲作画,我偶尔好奇观察,也尝试玩玩,但更多时候是陶醉在音乐和气功方面。”吴怡龙说,他从小接受音乐训练,也以教小提琴为生。指画只是在父亲作画时耳濡目染才学了一些。父亲过世后,受到母亲、画友和前辈多方鼓励,他才认真开始作画,凭的只是平日观察到的一些父亲作画的技法。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和指画创作过程中,吴怡龙深刻领悟到音乐和绘画的共通性。音乐的表现手法里有音量的大小、轻重、急缓、粗细、浓淡等要求,是通过旋律节奏来表达;绘画的表现手法与音乐相似,以颜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空间疏密的拿捏、急缓的触纸速度来表现。
“有次学父亲画藤,一旁的母亲看了后说‘这是木头’,当时犹如当头棒喝,于是以后作画时,用气功集中意念,同时借助音乐的旋律,如此一来,‘心中之藤’才成为‘画中之藤’。”吴怡龙说,“音乐是用耳朵听觉来感受,绘画是以眼睛视觉来体会,所以我认为绘画是无声的音乐,而音乐是有声的绘画。二者间的融合交汇,在我进行指画创作时,能发挥导向作用。”
“我希望参展者能通过这次展览,从画中体会到音乐的旋律。”吴怡龙说。
“吴怡龙的作品多以南洋植物为题材,吸收西画、国画元素,色彩靓丽明快,构图疏朗旷达,同时,真、善、美在画中体现,展现了独到的艺术风格,在新加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加坡南安会馆常务主席陈奕福说。
“在国内鲜有指画,这种指头点墨的画风与国画相比更加自然洒脱,飘逸隽永。”前来观看画展的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师许海说。
(南安商报 记者 林航 杨玉蕊 实习生 郑智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