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崇武海边江豚搁浅身亡 渔民应当有保护意识

东南网

惠安崇武海边江豚搁浅身亡 渔民应当有保护意识

工作人员正对江豚初步测量

海峡都是报闽南版6月13日讯 “这些海洋中的精灵,又少了一只”,昨日傍晚,陶翠花带着一只江豚尸体,从泉州惠安返回厦门,十分感慨。这位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华白海豚和江豚两种保护动物,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

昨日上午,一只江豚搁浅在惠安崇武海滩,经检查已经死亡。陶翠花闻讯前来,将这只江豚带走,准备解剖研究后制成标本。对于陶翠花来说,自8年前在山东读书时开始接触鲸豚研究以来,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困境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存数量)太少、太少,数量锐减得太快太快”。

而就在今年4月,同在惠安,外走马埭石化码头附近海域也有一只死亡的怀孕江豚被捞起。近年来,泉州沿海,豚类死亡和搁浅屡见不鲜。

发现:江豚搁浅崇武海边

最早发现死亡江豚的,是昨晨近6点在惠安崇武镇港墘村海边活动的村民,他们认不出江豚,报警称“有一只海豚搁浅了”。

崇武边防派出所的民警赶到后,惠安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陈俊琛也随即赶到,确认了“海豚”确实是一只江豚。据介绍,江豚和海豚最大的差别,就是江豚没有背鳍。

“这是一只成年江豚,很可惜已经死亡了。”陈俊琛对江豚并不陌生,近年来惠安沿海偶有江豚搁浅、死亡,“看外伤大多是搁浅时造成的,与去年一只死亡江豚的情况类似,可能是误食泡沫、塑料袋等垃圾死亡的”。陈俊琛的语气中有些哀叹和愤懑。

无奈江豚已经死亡,陈俊琛和同事只好通知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这家位于厦门的研究机构下辖珍稀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近年来闽南沿海的死亡豚类多由其接收。

昨日下午,陶翠花将死亡江豚带回了厦门,“雄性,体长1.66米,体重105斤,排除外伤致死,应该是死亡后才搁浅的。具体死因只能等待下周解剖后确认了”。

现状:

闽南沿海江豚锐减

“不太妙”,说到闽南沿海的江豚现状,陶翠花直言。据她介绍,屡屡见诸报端、媒体报道的濒危江豚,多指现存不足1000头的长江江豚这一亚种。但从渤海至南海广泛存在的其他江豚,现状也不容乐观,同样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即使是与10年前的野生数量相比,也堪称锐减了。”因为江豚分布广泛,闽南沿海的江豚族群大小难以细估。

陶翠花说,江豚的数量锐减,主要与人类的海上活动有关。“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我已经太多次看到搁浅死亡的江豚消瘦得几近畸形。”陶翠花说,江豚捕食的鱼种和其捕食能力相对固定,当一片海域内,适合它们捕食的鱼类密度减少,江豚们就会饥饿而死,而偶有所见的豚类吞食泡沫、铁丝等海上垃圾而死的案例,也是因此造成的。

另外,渔业误捕、被螺旋桨击伤和涉海施工爆破也是豚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江豚的潜水能力是七八分钟,一旦被渔网缠住,无法至海面呼吸,就会窒息而死。而海中爆破巨大的冲击波,会扰乱豚类的声呐系统,使它们误入爆炸区域,最终被炸死。”

保护:

渔民应有保护意识

对于数量锐减的“海中精灵”们,该如何保护?陶翠花从研究学者的角度出了几招。

“渔民应当有保护意识,一旦误捕,应当迅速将被渔网困住的豚类小心救出,之后放生。”

陶翠花说,上世纪90年代,厦门大学曾研发出一套海中气泡帷幕装置,专供海中施工使用,用于避免豚类接近,从而保护海豚,“但似乎也并未普及开”。

对于偶有还活着的白海豚和江豚搁浅海边,陶翠花提醒,营救的人们应当注意方法,“最主要是保持豚类身体的湿润,不能被晒着。如果鳍肢有被压着,应当调整其姿势,此外,不应擅自移动搁浅的豚类,而应尽快与当地的海洋与渔业部门报告,或与研究机构联系”。(海都记者 涂传之 通讯员 吴剑伟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