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后路虽然早已改名金洲街,但市民仍习惯叫它堤后路。
市民叫了700年的讲武巷,因个别专家提出闽南语发音类似“狗母巷”,感觉不雅,被有关部门改名宣武巷(详见6月4日报道),此事引起广泛热议。许多读者反映,小巷路牌名和居民日常称呼不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奎霞巷”和“高丽巷”、“菜巷”和“广灵路”、“第三巷”和“金池路”、“堤后路”和“金洲街”等。昨日,记者一一走访,了解情况。
奎霞巷 居奎星位置故名“奎霞巷”
坊间习惯称它“高丽巷”
昨日,记者来到奎霞巷。这条巷子和泉州老城区的所有小巷一样,巷内是如积木般紧密排列的房子。巷口的路牌写着“奎霞巷”,据《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小巷按二十八星宿适居奎星位置,早晨日照巷中,朝晖如披霞,故而得“奎霞”之名。记者登录“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http://mz.dmw.gov.cn/index1.php),输入“奎霞巷”,地名由来与杨清江介绍的一致。
尽管路牌上写“奎霞巷”,但这里的居民仍习惯把小巷称为“高丽巷”,它是更为泉州本地人所熟知的名字。这高丽巷的由来也有一说:相传古代泉州与古代朝鲜半岛的新罗国、高丽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像新罗参、新罗松、高丽菜等,都是通过相互交往所引进的植物,而泉州市区的高丽巷、南安县十三都的高丽厝、永春县七都的高丽村等,就是当时友好交往的见证。“高丽巷”就这样穿越历史,将名字留在坊间,让一代代泉州人口耳相传至今。
菜巷 蔡丞相府第在此故名“菜巷”
因巷内广灵宫更名“广灵路”
来到东街菜巷,巷口的路牌写着“广灵路”。往巷内走,店铺招牌、门牌都写着“菜巷”。据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许月才介绍,菜巷原名蔡巷,因宋神宗时,官至右丞相蔡确的府第在此巷内而得名。1996年,东街拆迁改造前,其府第部分建筑物尚存。 往巷子里走两三百米,有一处名为“广灵宫”庙宇。庙宇负责人苏振声先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告诉记者,该巷原先确实是叫“菜巷”,取该名的时间约在1931年。后在1998年,泉州市政府公布几条对外有影响的历史街巷时更改名称,由于“广灵宫”在巷子内的知名度较高,“菜巷”从此改名为“广灵路”。
第三巷、堤后路部门改名已久 市民仍按习惯叫
与“广灵路”相邻不到两百米远的一条小巷,巷口路牌写着“金池路”,但巷子内的门牌、店铺招牌地址上却写着“第三巷”。“从我记事起,这里就一直叫‘第三巷’。巷子正对面是金池巷,但‘金池路’的路牌却立在这里,我们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住在巷子里的黄女士说。记者登录“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发现, “第三巷”因地处泉州子城行春门外,东端南向第三条巷,故名。而为何巷口路牌显示该巷为“金池路”,记者未查询到相关资料。
有市民反映,市区临漳门附近有一条名为“金洲街”的路,周边的店铺招牌地址却都写着“堤后路”。记者走访该道路发现,情况确实如此。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有关人士介绍,因这条路途经鲤城区海滨街道金洲社区,2005年由堤后路改名为金洲街。然而,该街道居民、周边店家还是沿用“堤后路”的叫法。“一直都是叫这条路为‘堤后路’,叫久了就很难改口了。改名原因我们也不太清楚。”在这里经营五金器材的王先生说。对此,许月才认为修改不妥,“东西为街,南北为路,按方向来说,这条应该是‘路’,更改为‘街’,不妥当。”
(泉州晚报 记者许雅玲 戴涵琦 实习生林书修 文/图)